路加福音

马约翰(John A. Martin

 

导论

 

作者

两卷被认为是路加所写的书(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合起来大概占了希腊文新约圣经百分之二十八的篇幅。路加的名字并没有在这两卷书中出现,在新约里面,出现这名字的地方,分别在西四14,提后四11和门24.路加在使徒行传的[我们]段落中(徒十六10~17,二十5~二十一18,二十七1~二十八16)也曾经直接提及他自己。

  路加必定是一个外邦人,因为保罗把他与犹太人作出区分(西四10~14)。保罗曾写到,与他一同工作的人,只有亚里达古、马可和耶数(又称为犹士都)是犹太人。因此,其他的人(以巴弗、路加,和底马)大概都是外邦人了。保罗也提及路加是一位医生(西四14),这说话使许多人努力从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篇章中寻找事实来加以确定。直到现在,教会传统仍然一律支持路加就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按着传统,路加来自安提阿,但这主张是不可能被证实的。

 

资料来源

  路加声称自己是一位历史学家(路一1~4.因着特殊的理由,他曾谨慎地研究他所使用的材料。他曾咨询某些目击证人(一2)以取得资料。他可能搜集过一些详细的资料,例如,从马利亚那里得知耶稣童年的事情(参二51)。路加似乎也曾与希律的朝臣接触(参三119,八3,九7~9,十三31,二十三7~12)。关于路加使用那些资料来撰写他的福音书,学者仍未有一致的意见。为了完成一册可以反映他自己目的的书卷,他可能将在他手上的不同的资料重新整理,又以自己的风格来撰写,以求写出一个统一的单元。当然,这一切都在圣灵的默示里完成。

 

日期和地点

关于路加福音的写作日期曾有多个提议。如果使徒行传是写于尼禄逼害期(主后64年)以前——这似乎可以从使徒行传结束时,保罗仍然生存和被囚禁的事实得着证明。这样,路加福音必定是在完成使徒行传之前的若干年写成的,因为使徒行传应当附随于路加福音之后。虽然要准确地给它定出一个明确的日期是不可能的,但把他的写作日期定于主后5860年间相信是合宜的。

  路加没有留下线索使我们知道他在那处撰写这福音书。所以,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只是推测而已。有人建议路加是在该撒利亚或罗马撰写此福音书的。

  目的

路加写这卷书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坚定提阿非罗的信心,就是让他知道他对基督的信仰乃是根据真确的历史事实(一3~4)。路加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介绍作为人子的耶稣,是被以色列人所拒绝的。因着这拒绝,耶稣便被传给外邦人,使外邦人也能够知道神国的计划及获得救恩。

 

  书卷中的外邦人特征

有几方面的证据均指向同一个结论,就是路加福音主要是为外邦人所写的。第一,路加经常解释犹大地的地点(四31,八26,二十一37,二十三51,二十四13)。倘若这真是写个犹太人的话, 便是不必要的。第二,他追溯耶稣的家谱(三23~38)直至亚当(而马太福音只追溯至亚伯拉罕)。这暗示耶稣乃代表全人类,而不单是犹太民族。第三,路加言及耶稣降生的日子(二1),以及施浸约翰的传道时间(三1)时,都提及当时的罗马皇帝。第四,在马太福音内找到的一些较犹太化的言词,在路加福音中则使用一些外邦读者较熟识的用字,例如,[教师]一词,路加使用的希腊文是didaskalos而不是rabbi.

 

路加福音与马太和马可福音的关系

  路加福音是对观福音中的一卷,拥有许多与马太可马可福音相同的资料。不过,在路加的福音书里面有一个颇长的段落,其中大部分资料是本书独有的(九51~十九27)。在约翰和耶稣的出生叙事中,以及耶稣在十二岁时的记载(一5~52),路加都提供了独有的资料。有人假定路加知道并使用马太和马可的资料。又或者他也使用一些马太和马可共有的资料。至于他们在叙事次序和事迹表达方面之差异,可以用不同作者 有不同目的来解释。(要知道更多关于对观福音之间的关系,请参看本注释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导论)。

 

   本书的特色

(1)       比较其他福音书的作者,路加更强调普世性的福音信息。他常常言及有关罪人、穷人。以及那些被犹太人社会所弃绝的人。他曾多次提及外邦人能够分享弥撒亚的祝福。撒玛利亚人被视为那些凭信心来到弥赛亚面前的人。路加也常提及妇人和小孩子以及他们的信心。

(2)       路加的福音较其他福音书给与读者对该段时期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他较马太、马可或约翰福音提供了更多关于耶稣地上生活的事迹。

(3)       路加在书中经常突出饶恕这主题(三3,五18~26,六37,七36~50,十一4,十二10,十七3~4,二十三34,二十四47)。

(4)       路加亦强调祷告。耶稣在世上传道的时候,他常常祷告(三21,五16,六12,九1829,二十二3240~41)。

(5)       对于来到主面前悔改的人,路加都特别记下他们个别的地位。他强调这行动必须出于个别跟随耶稣的人。有关这方面的人物,包括:撒迦利亚,以利沙伯、马利亚、西面、亚拿、马大、马利亚、西门、利未、百夫长、拿因城的寡妇、撒该、亚利马太的约瑟。

(6)       路加较任何其他新约作者,言及更多关于财物的事情。他虽然没有常常提出凡是贫穷的,都是公义的人,但他却真的说过凡是自以为富足的,即那些视财富比耶稣更重要的人,都不能进入耶稣所提供的救恩中。

(7)       路加谈及随着信心和救恩而来的喜乐(一14,八13,十17,十三17,十五5932,十九637)。

 

 

 

 

 

 

 

 

 

大纲

 

I.                    福音书的序言和目的(一1~4

II.                 约翰和耶稣的出生与成长(一5~52

A.      出生的宣告(一5~56

B.      约翰和耶稣的出生与童年(一57~52

III.               耶稣传道事工的准备(三1~13

A.      施洗约翰的传道事工(三1~20

B.      耶稣受洗(三21~22

C.      耶稣的家谱(三23~38

D.     耶稣受试探(四1~13

IV.               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四19~50

A.      耶稣起初的传道事工(四14~30

B.      耶稣权柄的认证(四31~16

C.      耶稣在平原上的讲道(六17~49

D.     耶稣在迦百农以及周围的城市传道(七~八)

E.      耶稣对门徒的教训(九1~50

 

V.耶稣面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九51~十九27

  A.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被大多数人拒绝(九51~十一54

  B.鉴于被拒绝,耶稣教训他的跟随者(十二1~十九27

VI. 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传道事工(十九28~二十一38

A.      耶稣以弥赛亚身份进入耶路撒冷(十九28~44

B.      耶稣在圣殿中(十九45~二十一38

VII.耶稣的受死、被埋葬和复活(二十二~二十四章)

A.      耶稣受死和被埋葬(二十二~二十三章)

B.      耶稣的复活和显现(第二十四章)

 

 

 

 

 

 

 

 

 

 

 

 

 

 

 

注释

 

I.       福音数的序言和目的(一1~4

1~4 路加是四卷福音书的作者中,唯一在书卷开始时,便说出写书的方法和目的的一位。他熟识其他有关耶稣生平和福音信息等著作(第1节)。他的目的是让提阿非罗知道他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而且这些关于耶稣生平的事迹是路加按着次序(第3节;参第1节)写下来的。

  路加谨慎地将自己与其他信徒(第1节)认同。有人曾认为路加可能是耶稣在传道旅程中所差遣出去的七十二人之一(十1~24),因为路加在他的记录里面说,那些事情是在[我们]中间成就的。不过在下一个陈述句中的[这些事](亦即书中的记事和教训),都是由耶稣的见证人亲眼看见,然后以口述传下来的;因此,这便否定了路加是七十二人中之一的可能性。路加暗示自己并不是一个见证人,他只是一位研究员而已。他对自己所研究的作出全面和准确的调查,换言之,他从基督生平开始即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

  [提阿非罗](直译是神所爱的人)]在第一世纪是一个常用的名字。究竟是谁,至今仍不断地猜测。虽然曾经有人提出路加使用这名字是代表所有那些[为神所爱的人](亦即是他福音叙事的读者),但假定这是一位个别的真实人物,仍是较佳的提议;他是路加福音书的第一位领受者,然后他使这卷福音书在初期教会中广泛传播。提阿非罗显然是某类型的官员,因为路加称他为大人(参徒二十三26、二十四3、二十六25,也使用了相同的希腊名词kratiste

 

II.约翰和耶稣的出生与成长(一5~52

 A.。出生的宣告(一5~56

  路加安排这一段和以下几段的材料,是用以下形式来表达:他将约翰的出生和成长,与耶稣的出生和成长作比较。在这两个事件里面,两者的父母都被介绍(5~7节和26~27节),有天使的显现(8~23节和28~30节)和兆头(18~20节和34~38节),最后是两位没有怀过孩子的女人得以怀孕(24~25节和第42节)。

1.       约翰的出生的宣告(一5~25

(1)       介绍约翰的父母(一5~7

  5~7 约翰的父母是撒迦利亚以利沙伯,父亲是一个祭司,而母亲是亚伦的后人。因此,若根据谱系,约翰是可以成为祭司的。他的父母生活在大希律犹太王 的时候(主前37~4年,参下页的希律家族表)。他们都是虔诚人或义人dikaioi,遵行主的一起诫命,他们两个人已经年纪老迈了,所以再没有生育儿女的希望。以利沙伯因这事实,一直以来极感困扰和不安,这可以从她后来的说话获证明(第25节)。神让一个不生育的妇人怀孕,在旧约中已曾发生多次(例如,以撒、参孙和撒母耳等的母亲)。

(2)       天使向撒迦利亚是在供职看见异象的。将祭司分成二十四班来供职,这制度早在大卫的时代已制定了(代上二十四7~18)。每班祭司在每年要供职两次,而每次为期一周。撒迦利亚属于亚比雅班(路一5;参代上二十四10)。

  撒迦利亚按照祭司的规矩擎签elache,他被擎出来得以进入神的殿里烧香。因着有许多祭司在事奉,所以这是撒迦利亚一生中可能获准完成这工作的唯一机会。在圣经别的地方(例如,斯三7),都常强调神至高无上的主权,他甚至支配着一些看似是偶然的事情(例如,抽签)。

  10~11 当撒迦利亚进入圣殿,在香坛上烧香的时候,殿外有大群人聚集在那里祷告。撒迦利亚负责烧的香,乃象征为全民向神献上祷告。撒迦利亚在这特别时刻,必会将焦点集中在整个犹太民族身上。

就在撒迦利亚的这独特时刻里,忽然有主的使者站在撒迦利亚祷告的香坛旁边。

  12~13 主的使者显现的目的,是宣告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将要生一个儿子。撒迦利亚就惊慌害怕(直译是[惊慌临到他])。在路加福音内,面临神大能的行动时,许多人的反应都是害怕或畏惧(phobos;参一3065,二9~10,五1026,七16,八253750,九3445,十二4~532,二十一26;另参二十三40)。

因着天使的回答:撒迦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的祈祷已经被听见,这暗示撒迦利亚可能正在祈求一个儿子,甚至可能正为着弥赛亚的来临祷告。而约翰的出生,正是他这祷告的部分应验。天使告诉撒迦利亚要给他的儿子起什么名字。这与天使向马利亚显现时的情况相同(一31.

  14~17 天使不单为这儿子起名,而且详细指出约翰六方面的特点。

a.  他必成为你的欢喜快乐(第14节)。路加在本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的叙事中经常使用[喜乐]这词,而且它与救恩紧密地相连。路十五是这方面的好示例,那里所描写的三次欢喜和快乐,都是因着寻回一些已经失去的事物所引发的;它们刚好把一副救恩的图画反映出来。对于那些相信施洗约翰这为得赦罪而悔改的信息(三3)的以色列人而言,约翰的传道事工确实带给他们喜乐。

b.  他在主面前将要为大。[…..面前]enōpion)这措辞,是路加写作的特色。它在本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一共出现了三十五次,但在其他福音书中,它只是被出现了一次(约二十30)。

c.  他淡酒浓酒都不喝。约翰长大后,便自愿承受拿细耳人的愿,拒绝饮用任何发酵的饮料(民六1~21)。路加没有特别说明约翰将会实应拿细耳人的所有层面。反之,约翰避免饮用任何酒类,大概是他信息的紧迫性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在衣着、行动和饮食上都像先知以利亚一样(参太三4;王下一8)。

d.  他从母腹就被圣灵充满了。 在约翰还没有出生以前,当马利亚探访以利沙伯的时候,以利沙伯的胎儿就在她腹中跳动。圣灵的工作对路加来说是重要的,他经常详尽地表明圣灵加能加力的事奉。约翰的父母也曾被圣灵充满(路一4167)。

e.  他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大群的以色列人真的透过约翰的事工而回转向神(太三5~6;可一4~5)。

f.   他必在主的前面。施洗约翰是主的先锋,他要宣告主的来临;约翰的事奉是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的。路加在这里提及玛拉基书谈及使者的两段经文:有一位使者被差,在主前面为他清理道路(玛三1);而在主的日子之前,应许以利亚要回来(玛四5~6,使为父的心转向儿女。撒迦利亚显然明白天使将施洗约翰与玛三1的使者认同,因为在他的赞美诗歌中,他特别提出约翰将[要行在主的前面](路一76;参三4~6)。耶稣曾断言约翰是玛三1的预言之应验(太十一10),并且说,倘若百姓肯接纳他的信息,那么,,约翰就已经应验了玛四5~6的说话了(太十一14)。

18~20 撒迦利亚怀疑这样的一件事情能否发生,因为他和以利沙伯都已经老了。但那位自称为加百列的天使,向撒迦利亚保证,因为这好消息是从神来的。加百列曾两次向但以理指示和明悟力。在这里加百列也同样向撒迦利亚如此行,这情况可以从撒迦利亚最后所发出的赞美和信靠之诗歌的内容推断出来(路一67~79)。撒迦利亚不能说话直到加百利的信息应验为止,在某程度上而言,这是对撒迦利亚不信的一种惩罚。然而,它也是

一个兆头。在旧约中一个兆头的出现,通常都与一个附随着预言的确实可见的现象相连。因为接着的九个月,撒迦利亚尝试说话时,就证明加百列信息的真实性。

  21~23 最后,当撒迦利亚殿里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使那些在外面等候的百姓知道他在殿里见了异象。在圣殿供职的日子满了以后,撒迦利亚便到犹大山区的家去。

(3)       以利沙伯怀孕(一24~25

 24~25 以利沙伯怀了孕,就隐藏了五个月。这大概是因为她怀孕的消息使周围的人狂喜所致(第25节)。除了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之外,马利亚可能是第一个知道天使所宣告有关这怀孕消息的人(第36节)。

   在第25节,路加没有说明,以利沙伯是否在这个时候知道有关她儿子的命运。然而,因为她在撒迦利亚能够说话之前,就知道她儿子的名字应当叫约翰(第60节);所以,撒加利亚大概将整个见异象的过程写了给妻子看。以利沙伯大大的喜乐,因为她终于获得一个婴孩了。

 

2.       耶稣出生的宣告(一26~56

(1)       介绍马利亚和约瑟(一26~27

  26~27 到了第六个月,换句话说,当以利沙伯怀孕到第六个月的时候,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拿撒勒。

  马利亚尚没有与任何一个男子有性接触,因为路加称她为一个童女(Parthenon;参一34),并且提出她已经许配了(NIV[宣誓嫁给])约瑟(参二5)。根据犹太人的文化,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订婚或彼此宣誓谛定婚约之后,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会正式完婚。这种配婚较今天的订婚在意义上更强烈,因为配婚之双方已被视为真正的夫妇,只是他们没有一起生活,直到婚礼完成之后。

(2)       天使向马利亚宣告耶稣的降生(一28~38

28~31 天使说,马利亚是蒙大恩的(kecharitōmenē一个与名词charis[恩典]有关的分词;而动词charitomene, 只在弗一6中使用);而马利亚在神面前也实在已经蒙恩(charis;31)。明显地,神已经给予她一个特别的荣誉,因为她是神的特殊恩典的领受者.

加百列给予马利亚的训谕(路一3031)与撒加利亚的相似:不要怕,因为你要怀孕生子(参第13节)。与约翰一样(第13节下)其命名也是藉天使的(第31节)

32~33 天使预告了五样关于马利亚这个儿子的事情。

a.       他要为大。

b.       他要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参第67节)。七十士译本常用[至高者]hypsistou)来翻译希伯来文elyon(参第76)。马利亚绝不会听漏这用语的重要意义。她的婴孩要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事实上是指出他与雅巍(耶和华)同等。在闪族的思想中,一个儿子就是他父亲的[副本],而[……的儿子]这片语,也是常常用来论及某人拥有他[父亲的]品质(例如:在诗八十九22[凶恶之子]意思就是一个恶人。

c.       他要承受他祖大卫的位。耶稣作为大卫的子孙,在千禧年的时候,要坐在大卫的宝座上统治世界(撒下七16;诗八十九3~428~29)。

d.       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耶稣要作以色列的王统治以色列民,将从千禧年开始并一直继续到永恒的阶段。

e.       他的国也没有穷尽。这些应许必使马利亚立刻想起雅巍对大卫的应许(撒下七13~16)。大卫明白这预言,并非只是指着那直接继承他并会建造圣殿的儿子——所罗门,同时也是指着那要永远通知的将来的儿子。大卫说:雅巍已经讲及那遥远的将来(撒下七19)。马利亚必定明白天使正向他谈及那早已应许的弥赛亚。

34~38 马利亚对弥赛亚要来一事,似乎并不感到惊讶。反而,她觉得惊讶的是自己既是一个童女([我没有出嫁]),怎会成为他的母亲呢!但那位天使并没有责备马利亚,如他责备撒加利亚一样(第20节)。这显示马利亚并没有怀疑天使的说话,她只是想知道事情将要怎样成就而已。答案就是圣灵创新地使耶稣肉身受胎的事情发生(第35节)。因着主耶稣的神性和先存性(参赛七14,九6;加四4),这个不可思议的受孕方式,和耶稣基督由童女所生的事情都是必须的。

   像撒加利亚一样,马利亚也获赐与一个兆头:你的亲戚以利沙伯也怀了男胎。马利亚藉着同意神的计划: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来确认自己参与这将来诞生儿子的事情。她甘愿顺服神的计划,并称她自己为主的使女(doule,[奴仆];参路一48)。

 

3马利亚探望以利沙伯并回家去(一39~56

39~45 在知道那兆头之后,马利亚便急忙前往探望以利沙伯。以利沙伯和撒加利亚住在山地里的一座城,这山地大概是指环绕耶路撒冷的山丘地带。当马利亚到达时,以利沙伯的胎儿就在她胎里喜乐地跳动,而以利沙伯被圣灵充满。撒加利亚在后来亦被圣灵充满(第67节)。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前的日子,信徒只能够因着特殊的工作才被圣灵充满。

  以利沙伯高声地说话: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eulogemene,直译是[可称颂的]),蕴含着马利亚在众妇女中是尊贵的意念。以利沙伯称她为我主的母。在路加的用词中,[]kyrios)通常是用来描写耶稣的。它拥有双重意义,对希腊人读者而言,[]这用词较[基督][弥赛亚])这词更为重要,因为外邦人并不会渴望等候弥赛亚。另一方面,七十士译本常常使用[](kyrios)这字来翻译[雅巍](耶和华)这专名。以利沙伯再次(第45节)说马利亚是有福的makaria,意即[快乐]),因为她相信神对她所说的话。这暗示马利亚探望以利沙伯,并不是存着一个怀疑的态度,而是存着喜乐的心来证实那些曾向她宣告的事情。

   46~55 马利亚藉着颂唱一首赞美神对她和以色列百姓所施的恩典之歌,作为对自己现时处身的景况的回应。这首歌一般称之为[马利亚颂](The Magnificat),其内容差不多完全由旧约的引喻和引文组成。至于撒加利亚和西面的颂歌也是类似的(参一68~79,二29~32)。马利亚的歌与哈拿的歌(撒上二1~10)也有相似的地方。第一,马利亚因着神给她的特别恩惠(一46~50)赞美神。马利亚视自己为事奉雅巍的敬虔余民中的一份子。她称神为我的救主soteri mou,显示她对神有一种亲切深入的认识。她提及神的信实(第48节)、能力(第49节)、圣洁(第49节)、和怜悯(第50节)。第二,马利亚因着神向以色列所施的特别恩惠(第51~55节)赞美神。藉着她所生的孩子,神要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马利亚直到她所生的孩子,就是神向亚伯拉罕和他百姓所立的盟约中的所有应许的应验。

 56 马利亚和以利沙伯同住约有三个月,明显是等到约翰出生(参第36节);然后,马利亚才会回家去。希腊文是[她的家],这显示她仍是一个处女,并且尚未与约瑟完婚。

 

B.约翰和耶稣的出生与童年(一57~52

     正如前文一样(一5~56),这里的出生记载,路加亦以对称的形式来排列。但其强调点是在耶稣降生之上,对它的描述较对约翰出生的描述更为详尽。

 

1.       约翰的出生和成长(一57~80

 

(1)       约翰的出生(一57~66

  57~66 记载约翰的出生只用了一节单独的经文(第57节),接着便描述了亲友们分享这欢乐。继后的经节便集中描述撒加利亚和以利沙伯的顺服。这对老年夫妇谨慎地遵照着律法的要求给孩子行割礼。虽然其他人反对,但以利沙伯说明孩子的名字是约翰,最后,这名字由撒加利亚以文字写上,以作确定。撒加利亚立时能够说出话来,这事实令当时周围的群众均感惊讶。在叙事中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一如撒加利亚称颂(eulegon[赞美];参第42eulogemone)神般。

  当时有说话传遍整个(耶路撒冷地区的)山地,他们说:这是个不寻常的孩子。百姓继续注意这个孩子,因为有主与他同在。过了若干年后,当约翰开始他的传道事工时,许多从这地区出来的人,必定会忆记起那些环绕着他出生的奇异事件(太三5)。

 

(2)       撒加利亚的预言与颂诗(一67~79

  67~79 这篇颂诗被称为[撒加利亚颂][以色列颂]the Benedictus,里面充满了旧约的引文和意象。撒加利亚从其中说明了四个信念。

a.       撒加利亚勉励以色列人要称颂神(68节上)

b.       撒加利亚特别提出称颂神的理由——因他眷顾他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68节下)。

c.       撒加利亚描述:藉着弥赛亚以色列获得拯救(69~75节),而弥赛亚就是拯救以色列人的(第69节).一只动物的角乃象征他的力量。所以,弥赛亚将会是强大的,并且从仇敌的手中拯救以色列民(第74节)。在这些经节里,最具特殊意义的,是提及神会纪念他的圣约以及对我们祖宗亚伯拉罕所起的誓72~73节;参创二十二16~18)。

d.       撒加利亚以预言性质的说话来描写约翰将会承担的事工(路一76~79)。撒加利亚已经明白天使的信息,所以他预告约翰要行在主的前面,预备他的道路(参赛四十3;玛三1)。他将成为至高者的先知(路一76;参第32节)。第77节应当是指着主而不是指着约翰说的。不过,约翰也的确曾讲过罪得赦免的相同信息(参三3)。

(3)       约翰的成长和隐居(一80

  80 约翰渐渐长大,心灵强健,即是在人的心灵里有一个内在的活泼的生命和坚毅的精神。他一直居住在旷野直到他公开露面为止,这对一个青年人来说可不是正常的事情。但因为约翰一早就知道他要完成那特殊的使命,所以他择选了扮演以利亚的角色(参第17节),就住在一个无人烟的地区。虽然起初是如此籍籍无名,但是他的事工开始了不久便使他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卓越人物。

 

2.       耶稣的出生和成长(第二章)

(1)       耶稣的出生(二1~7

1~2 路加将耶稣出生的日期定于该撒亚古士督统治期间;亚古士督正式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是在主前27年,他一直统治到主后14年。(请参看罗马君王表。)因为大希律的统治在主前4年结束,所以耶稣应该是在那一年之前出生的。路加提及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一事,导致一个难题的产生。他是在主后6~7年作巡抚的,这时间远比耶稣的出生为晚。因此,是否头一次prote)这字是指着由居里扭负责的第一个,亦即是一个较早的人口普查工作(报名上册)?若是这样,人就必须把居里扭作巡抚的时期向前推,并且假定这是约在主前4年的时候。然而,一个较佳的解决方法是把[头一次]的含意视为[之前]的意思,如在约十五18的情况。这样的话,路二5就应读作:[这报名上册的事情是发生在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之前的 (亦即在主后6年之年)。]

  3~5 因着人口的普查的 缘故,约瑟马利亚要回到约瑟的祖家——伯利恒去。约瑟生于伯利恒,是大卫(参一27)的子孙。有人提出争辩说:当时的人民不在他们现时居住的地方登记,这似乎会叫人有点莫名其妙。然而,其他地方也记载过同样的情况(参I.Howard Marshall, The Gosple of Luke, 101~2)。马利亚要陪同约瑟前往有几个理由。这一对夫妇知道在约瑟离去期间,马利亚便会生孩子,他们大概不想

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彼此分开。他们两个人也知道那孩子就是弥赛亚。此外,他们亦应当知道弥赛亚是要出生在伯利恒(弥五2)。

  6~7 孩子就在他们来到伯利恒的期间出生。称耶稣为马利亚头胎的儿子,这暗示了马利亚在后来还有其他的孩子。这对夫妇投宿在一所非私人的住所中。根据传统,他们住在客店附近的一个洞穴里。于是孩子被放在马槽里,那是用来喂饲牲畜的地方。用布包起来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使牧羊人能够辨认出那婴孩的方法(第12节)。有些婴孩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包裹的,目的是使他们的四肢能保持挺直和不受伤害。

 

(2)       牧羊人向婴孩敬拜(二8~20

  8~14 有一位传达的使者和其他天使,在夜间向一群牧羊人显现;那天使向他们报告,救主大卫城里(即伯利恒;第4节)降生的好消息。这些 牧羊人可能正在照顾那些被指定在逾越节期间作为祭牲的羔羊。但是,天使的显现以及主荣光的照射使他们惧怕。根据希腊文,这[惧怕](直译是[大大的惧怕];和合本作[甚惧怕])是强调一种强烈的恐惧。

   但天使的信息是使人得安慰的。他告诉牧羊人说:不要惧怕(参一1330)。他的信息是:[一位救主]就是主基督,已经降生了。因此,这是一个大喜的信息。[喜乐]chara)在路加福音里面,自始至终都是与救恩相连的。这信息是宣告给[所有的百姓]NIV,和合本作[你们]),而这些百姓是特别指着以色列人说的;但路加大概亦暗示了这位救主是为全人类的。然后那天使和其他一大队天使(天兵),齐声赞美在至高之处的真神。和合本的翻译(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较KJV[美意归与人]较为可取。神的平安并非赐给那些有美意(good will)的人,而是赐给那些肯接受神美意(God’s will)或恩惠的人。

  15~20 牧羊人前去探望那婴孩,并把天使向他们说的话告诉人。牧羊人显然明白天使是为主说话的。他们相信这信息,于是前去为自己证实此事。这种情况就像马利亚在听闻有关以利沙伯的信息后便立刻采取行动一样。这种态度,跟那些直到孩子要生在何处,却不肯花时间或努力去为自己证实一切的宗教领袖(太二5),成了何等尖锐的对比。

   牧羊人看见孩子后,就成为宣告弥赛亚来临的第一批报讯者:他们…..就把…..的话传开了。那些听见他们说话的人,都感到诧异(ethaumasan.因宣告弥赛亚而使人诧异的主题遍及路加福音全书。(希腊文动词 thaumazo,意即[诧异、希奇、惊异],在路一2163,二1833,四22,八25,九43,十一1438,二十26,二十四1241等处使用。另外两个用来表达诧异的用字亦被路加使用;参看二48.马利亚也在反思这历史性的重要事件。在所有以色列的妇女中,她就是弥撒亚的母亲!牧羊人回去时,因着所发生的一切事,就归荣耀与神,赞美他,这与天使所作的相近(13~14节)。

 

(3)       耶稣的割礼(二 21

   21 马利亚和约瑟按照天使所宣告的,给他们的儿子起名为耶稣。这名字是天使在马利亚怀孕前已向她宣告的(一31);而天使向约瑟宣告这名字,则在婴孩成孕之后(太一18~21)。耶稣这名字是非常适切的,因为它是希伯来文约书亚(意即[雅巍是拯救];参太一21)这名字的希腊文形式。按照惯例,耶稣在出生后第八天受割礼(利十二3),地点大概是在伯利恒。

 

(4)       耶稣奉献归主(二22~38

a.       马利亚和约瑟的献祭 22~24 律法要求这对夫妇,不单要给 耶稣行割礼(利十二3),还要在三十三日后将他们头生的儿子献给神(出十三212),并且携带祭牲为马利亚的生产行洁净礼(利十二1~8)。

他们为马利亚之洁净而献上的祭物,显示他们是一对贫穷的夫妇。因为他们花不起钱献一只羔羊,所以他们就买了一对鸽子(或斑鸠)献祭;这是他们能够负担的。他们从伯利恒走了一段段路程,就来到耶路撒冷,在殿中行奉献和洁净之礼。

b.       西面对这家庭的预言和祝福(二25~35

25~26 西面曾得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在未死之前,必得看见弥赛亚。西面在神面前是一个又公义dikaios又虔诚eulabes.,[恭敬])的人。他不像那些宗教领袖;他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来到,就是在等候那位会为国家民族带来安慰的弥赛亚(参第38[耶路撒冷得赎])。西面受了圣灵的感动可以作为一位先知身上的。既然亚拿是一位[女先知](第36节),西面大概也是在以色列敬虔先知的传统中。从圣灵处得知可以目睹弥赛亚的特别启示,明显是很独特的,这或许是由于西面对那应许的一位抱有强烈愿望,因而被赐与。

27~32 西面看见孩子又用手接过他之后,就称颂神,这是在路加福音中到处可见,有关敬虔人对弥赛亚的反应。然后他吟诵出一篇赞美的诗篇,称颂神藉着所带来的救恩以实现他的应许。正如他的名字(耶稣)所显示的——弥赛亚是救恩的源头。在本福音书的头两章所记载的这三首感谢和赞美的诗歌中(一46~5568~79,二29~32),路加将约翰和耶稣的出生是为着拯救以色列和全世界的事实赋予深远的意义。西面提出弥赛亚是同时为着外邦人以色列民的。在本福音书内,多次表明救恩会临到外邦人的观念。

  33 西面的说话使马利亚和约瑟非常惊讶(希奇thaumazontes;请参第18节的注释)。虽然天使曾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是弥撒亚,但是他们大概还未了解他的工作范围是指向全世界的——外邦人和以色列的百姓。

  34~35 西面又向马利亚揭示,她的儿子将遭受逼迫(要作毁谤的话柄),因此她也会大受伤害。她的悲伤就好像她的心被刀刺透一样。这孩子将会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在耶稣整个传道事奉之中,他宣称人若要进入天国——这是以色列民长久渴望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跟从他。凡这样行的人,都可以得着救恩,他们将会[兴起](升高);但是那些不肯相信他的人,就得不着救恩;并且将会[跌倒](降低)。这些结果必显明他们对马利亚这儿子的看法。

c.       亚拿感谢神  36~38 这位从先知传统出来的敬虔妇人继续西面所开始的工作。亚拿现在已经八十四岁,自从丈夫去世后,她就完全奉献给神,在圣殿里事奉。她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赎的人(参第25节)宣告弥赛亚已经来到。全城的人无论是信的或是不信的,从这两位——年老先知和寡居的女先知的说话中,大概都知道关于耶稣的事情了。

 

(5)       耶稣在拿撒勒长大(二39~40
 
39~40  办完一切事情后,约瑟和马利亚便带着耶稣返回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约65加利利的拿撒勒,那里是耶稣长大的地方。路加从他的叙事中略去耶稣寄居在埃及的事情(参太二13~21)。当耶稣公开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之后,拿撒勒就成为他首次被人拒绝的地方。他在这小城中预备自己传道事工,一如他在其中继续成长般。路加特别提出耶稣强健起来充满智慧sophia)。他智慧的成长在后来再被提及(路二52)。路加亦描写耶稣就是跟从他的人的智慧源头(二十一15),耶稣又有神的恩(或恩惠charis)在他身上。路加在二52亦再次说出这特性。在 耶稣到达十二岁之前,他已经有从神而来的智慧和恩惠,这是有目共睹的。

(6)       耶稣拜访圣殿(二41~50

 41~50 当耶稣十二岁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在地上的使命。按照他们的惯例,马利亚和约瑟每年都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逾越节只有一日,接着便是为期七日的除酵节(出二十三15;利二十三4~8;申十六1~8.但整个八日的节期,有时也被统称为逾越节(路二十二17;约十九14;徒十二3~4)。从耶路撒冷返家的旅途中,他的父母行了相当远的路程后,才发觉耶稣并没有与他们同行。过了三天,他们就遇见他在殿里,这[三天]是指他们离城后的时间。他们走了一日的路程(路二44);所以需要另外一日的时间折回来;这样,他们找到耶稣时,已是第三日了。当耶稣被发现时,他正在殿里与律法师彼此讨论;他一面聆听,一面聪明地发问。凡听见的都希奇existanto,[他们惊讶得忘形];参八56)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当马利亚和约瑟看见他的时候,就很希奇(exeplagesan,[从他们的意识中突然爆发的强烈情绪],可能参杂了喜乐在其中;参四32;九43)。在回答马利亚关于他为何这样对待(为什么向……..这样行)他们的时候,耶稣在他们和神(他真正的父亲)之间划了一道清楚区别的界限(二49)。他的说话确定他已经知道自己的使命。不过,他的父母却不明白这话这真正含意。

 

(7)       耶稣继续成长(二51~52

  51~52 路加谨慎地指出耶稣顺从约瑟和马利亚,以防他的读者前文有别的想法。马利亚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尽管她不明白这些说话的意思,但是,她仍将自己十二岁的孩子的说话记在心里并反复思想。大概路加是从马利亚自己或从她所信任的人那里取得这些关于耶稣童年时期的详细资料。耶稣继续在各方面(灵性、智慧和身体)成长(proekopen,直译[在人前面开路],意即[增长]),并取得神和人的喜悦(参第40节)。

 

III.耶稣传道事工的准备(三1~13

  这段落是为路加福音书的主要信息——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以及他上耶路撒冷途中的工作——铺路(四14~十九27)。

 

A.     施洗约翰的传道事工(三1~20)(太三1~12;可一1~8

正如较早时提及的(路一80),施洗者约翰一直过着隐居生活,直到他昙花一现地忽然升为公开而杰出的人物,然后又因着希律的敕令突然消失。

 

1.       约翰的介绍(三1~6

1~2 约翰在该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即是主后29年,开始传讲信息。提庇留在主后1437年期间统治罗马帝国。本丢彼拉多则在主后26年被委任作犹太巡抚,一直管治犹太地到主后36年。在他管治期间,他所治理的犹太百姓,一般都起来反抗他。这里的希律是希律安提帕,他和提庇留不同,从主前4年便开始管治加利利地区直到主后39年。他兄弟腓力则从主前4年到主后34年管治约旦河东的地区。(参希律家族表)希律的京城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关于吕撒的资料我们所知甚少,他管治大马士革西北边的亚比利尼。约翰的事工在亚那和该亚法作大祭司的期间开始。亚那从主后6年到主后15年作大祭司,后来被罗马当局罢免。最后由他的女婿该亚法取代他的位置(主后18~36年)。虽然该亚法担任大祭司的角色,但犹太人依然承认亚那为合法的大祭司(参徒四5~6的注释,及该处的亚那家族表;亦参路二十二54及徒七1之注释)。

  路加特别提出约翰在旷野里,神的话语临到他。旧约圣经也充满了类似的短语——神呼召特定的先知来完成他的工作。路加在前文已提及约翰住在旷野直到他公开露面为止(一80.

 3~6 约翰的信息是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免。约翰的洗礼是与悔改相连的,换言之,是藉着这外在的形式来表明内心的改变。[使]eis)这自乃是指向于前文的整个[悔改的洗礼]而说的。洗礼不能拯救任何人,这是可以从其后的说话(7~14节)清楚看见的。悔改才是[]eis的直译;参徒二38之注释)或导致醉得赦免的媒介。因着约翰从事作为基督先锋的工作,所以他的洗礼预表了另一种洗礼(路三16)。路加特别提出约翰的施洗工作是在约旦河一带perichoron地方。约翰为要让人看见他正在扮演以利亚的角色,所以他可能选择了约旦河下游这个地区来作为自己传道工作的据点,因为以利亚也是在这里度过他在世上最后的日子(参王下二1~13),关于约翰的事工,路加引述了赛四十3~5作为佐证。以赛亚所写的是神为那些从巴比伦被掳归回犹太地的人削平道路。但对观福音的三位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将以赛亚的说话应用在施洗约翰身上。

  以赛亚写道:[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但马太、马可和路加却个别写道,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这词是与[人声]而不是与预备道路相连的。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们都是引自七十士译本。当然,两者都真确——(施洗约翰的)声音都是在旷野,而狂野也是要被削平的地方。

   当一个王在沙漠旅行时,工人就会走在他前头清理碎石,并将道路修直,使他的行程较容易。在路加福音里面,将地变成平坦,乃是一种喻意的说法,象征弥赛亚的道路会因着约翰的工作而变得平滑。事实上,透过约翰的传道事工,已经使大批百姓准备接受耶稣的信息(参路一17)。

   6 的说话:[凡是有血气的,都要见神的救恩]这是路加强调福音的普世有效性之典型措词。

 

2.       约翰的信息(三7~14

路加以伦理性质的用词来记录约翰的信息。约翰的教训是这样,人的生活可以证明他是否真的悔改(参雅各书)。路加对伦理教训是很重视的,因为他常常言及应如何帮助受压逼和贫穷的人。

  7~9 约翰挑战百姓,要他们结出果子来显明他们的信仰。约翰对百姓的讲话是刺耳的:你们这毒蛇的种类!显然有些人存着一种错误的信心来到约翰那里,以为只要受洗就可以保证有救恩。但约翰却以生命的实情来警戒他们,人必须面对将来的忿怒。约翰清楚指出作为以色列名族的成员也不能拯救任何一个人(第8节;参约八33~39;罗二28~29)。斧子已经准备好将那些不结好果子的树砍下来,这样它们只能够拿来焚烧。同样地,审判也非常接近那些没有证据([结好果子])显示真正悔改的人(路三8)。

  10~14 群众,税吏和兵丁都问,我们当作什么(101214节)才能证明自己真正悔改呢?(参十25及十八18的相同问题。)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约翰告诉百姓要(1)慷慨(三11,(2)诚实(第13节),和(3)知足(第14节)。

  慷慨地将生活上的必需品——衣服和食物,与别人分享就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悔改。衣裳(chiton,即紧身衣)是一种类似衬衫的衣服。如果有的话,人们常常会穿着两件。

税吏是当时最声名狼藉的人,因为他们在收税的事情上不诚实,常多收税款中饱私囊(参悟27~32);所以,税吏就成为人需要诚实的例证。至于兵丁也是恶名昭彰和被人恨恶的人物,他们常常想获得更多的钱财(藉着勒索和招别人的差错以讹诈金钱);所以,他们也成为人需要知足和温柔(gentle)例证。

 

3.       约翰的角色(三15~17

15~17 路加在前文已经解释了约翰的功能是什么(一16)。但那些蜂拥来听约翰讲道的群众开始惊觉或者约翰是基督。不过,约翰将他的洗礼与弥赛亚的洗礼加以区分;约翰说,他是用水施洗,但弥赛亚要用圣灵与火给他们施洗。使徒约翰不单表明耶稣是那受灵洗的一位,而且也是施行灵洗的那一位(约二十22)。圣灵施洗的最后应验,可以在五旬节那天看见(徒二1~4)。至于[用火]施洗,可能是指在灵洗中洁净方面的层面(徒二3),又或者是指弥赛亚将要完成之审判中的洁净工作(玛三2~3)。根据路三17所描写的审判工作,后者的解释似乎是较为可取的(参第9节)。

 

4.       约翰的讲道和被囚(三18~20

18~20 学者对施洗约翰被囚和受死的日期仍有争论。约翰大概在主后29年开始工作(参第1节),在接着的一年便被囚禁;他被斩的时间不会后于主后32年。所以,他的整个事工不会超过三年——大概是一年自由和两年被囚。(关于约翰被囚和被斩而死,请参太十四1~12;可六14~29;路九7~919~20)。

 

B.      耶稣受洗(三21~22

(太三13~17;可一9~11;约一29~34

  四卷福音书皆记载耶稣生平中这件重大事件,以它作为耶稣开始公开传道的记号,但比较其他福音书的作者,路加的记载是浓缩的,耶稣受洗的目的,是要在开始他的事工之先被圣灵膏立,并获得天父的确认。神的每一个位格都参与圣子在地上的活动,包括他的受洗。在这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见圣子受洗,圣灵降在他身上,以及圣父以说话承认耶稣。耶稣受洗显示他愿意与罪人认同,虽然他不是一个罪人。

  21 只有路加说耶稣受洗时祷告。路加提出耶稣生平的许多场合里,他在事件进行时或在发生之前都会祷告(第21节,五16,六12,九1829,二十二3240~44,二十三46)。当路加记载天开了的时候,他正要传递一个观念,就是神连同他的启示介入人类的历史——以无上的权威宣称耶稣是他的儿子。

  22 既然鸽子乃象征和平,或者从审判中得自由(创八8~12),这样,圣灵仿佛鸽子般出现,就意味着耶稣将会给那些归向他的人带来救恩。神的声音以引述诗二7和赛四十二1的说话确认耶稣。

 

C.     耶稣的家谱(三23~38

(太一1~17

  路加在耶稣受洗被天父确认之后,就立刻记载他的家谱,这进一步表明神大能的手正掌管着世界上每一件事情,因而使弥赛亚能够完成天父的旨意。

23 路加记载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三十岁。路加并非不能肯定耶稣开始工作时的岁数。路加曾谨慎地研究从开始已有的每一件事(一3),所以,他不会不知道耶稣开始工作时的年岁。虽然研读圣经者常争论耶稣是从何时开始他的工作,主后29年可能是最好的。明显地,路加使用[年纪约有三十岁]是要指出 ,耶稣已预备就绪来工作。在旧约里,三十岁常是一个人开始工作的时间(创四十一46;民四章;撒下五4;结一1)。从路加解释耶稣依人看来他是约瑟的儿子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处女生子的事实是清楚而肯定的。

  24~38 23~38节一共列出了七十六个名字,这数字包括耶稣和亚当的名字,但没有计算神的名字在内。与马太的家谱不同,路加的家谱是从耶稣开始,向后追溯到神为止。但马太却以亚伯拉罕开始,以十四代作为一组,合共三组推算到耶稣为止。在这两个家谱之间,还有其他相异处。路加的家谱在亚伯拉罕之前有二十个名字,而且他说亚当是[神的儿子]

   此外,路加和马太从大卫至撒拉铁(处于被掳时期)的名单也相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名单是从不同的家系作追寻。路加透过大卫的儿子拿单来追溯大卫的家系,而马太的追溯却是透过所罗门。接着在撒拉铁的儿子罗巴伯之后的名单又再次不同,直至两者追溯到约瑟时才相合;但路加却特别提出约瑟[依人看来]是耶稣的父亲。毫无疑问马太的家谱乃是追溯大卫的王族家系——即合法的王室血统。然而问题是,究竟路加所记的家谱具有什么重大意义呢?有两个主要的可能性存在。

a.       路加追溯的是马利亚的家系。许多圣经注释者都主张路加所写的是马利亚的家谱,表明她也是属大卫谱系的;这样,耶稣有资格作弥赛亚不单只透过约瑟(因为他是最有资格的合法继承人),而且也透过马利亚。

b.       路加追溯的是约瑟的真正谱系。这观点使耶稣可以维持从被看为父亲的约瑟那里得到大卫宝座的合法继承权和具体家系,因为这两者都集中在约瑟身上。根据这种观点,约瑟的叔叔雅各(参太一16)显然是无子而终。因此约瑟就成为最亲而存活着的继承人。这样,约瑟,接着是耶稣都被引进这王族的谱系里去。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难以解答的问题,不只是两个家谱都在撒拉铁和所罗巴伯那里会合,然后又再分开,直到约瑟和耶稣才再相合这事实。(参看太一12之注释)暂且不理会那个观点是正确的,有一件重要事情是需要特别提出的,就是路加在家谱中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神学方向。他不单只使耶稣与亚伯拉罕相连,而且更一直往后追溯至亚当和神。这显示出神的救恩是为普世的人类预备的。在本福音书中,这是很普遍的观点——耶稣来乃是为拯救所有人,包括外邦人和以色列民(参路二32)

 

D耶稣是受试探(四1~13

(太四1~11;可一12~13

1.       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四1~2

1~2 然后,路加重拾于三23所放下有关主事工的准备之记载。耶稣被圣灵充满(参三22,四1418)。但有趣的是,圣灵却将耶稣引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耶稣受试探的传统地点,是位于死海西北的荒芜地区。在旧约,[四十天]是一个很突出的桥段(参创七4;出二十四18;王上十九8;拿三4)。耶稣的试探持续四十天并非是偶然的事情,就好像以色列人持续四十天并非是偶然的事情,就好像以色列人持续在旷野漂流河受试探四十年一样。当耶稣回应撒旦的试探时,他引述了申命记第六和第八章的经文,这证明他正想到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然而,以色列人虽然在旷野中神奇地被喂饱,但耶稣却没有吃什么。

 

2.       耶稣在肉身需要方面的试探(四3~4

3~4 既然耶稣非常饥饿和需要食物(第2节),就难怪魔鬼对耶稣的第一个试探,是要他为着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把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引述申八3来抗衡这试探,经文的内容是论到摩西提醒百姓,神已经赐给他们吗哪作粮食。虽然吗哪已在地上,但对百姓的信心而言,他仍是一个一种试验。他们必须相信神的说话是他们生存的靠赖。倘若不是神的旨意要他们活下去,他们肯定已经死了;所以,他们不只是单靠食物而存活。同样地,耶稣认识神的话语,他知道在他面前的计划,并且为着自己的生存而信靠天父和他的话语。耶稣确知自己不会死在狂野。

3.       耶稣在荣耀和主权方面的试探(四5~8

5~8  马太记载的第二和第三个试探,路加把它们的次序相调。这可能显明这两方面的试探是接续的。路加记载魔鬼的第二个试探,是请求耶稣控制天下的万国,条件就是耶稣必须向魔鬼下拜proskyneses,直译是[屈膝下跪])。虽然这样耶稣必拥有世界的统治权,但他是依靠撒旦,而非靠着父神和他的计划而得的。耶稣再次引述摩西的说话来胜过试探。在这段经文里(申六13),摩西警告他们要留心自己的态度,特别当他们最后进入那地并获得一些荣耀和治权的时候。所以,在这情况下,他们面对的试探就是高举自己而忘记敬拜神。耶稣藉着引述该经文,表明他不会犯那些错误。他只是把一切荣耀归给神,而不是归给自己,他不会像以色列人那样失败。

 

   4耶稣在他工作时间方面的试探(四9~12

    9~12 魔鬼企图使耶稣改变他工作的时间和计划。耶稣知道他必须上十字架并为世人的罪受死。他知道自己就是那位受苦之仆(赛五十二13~五十三12)。魔鬼挑战耶稣从殿上跳下。这大概是位于圣殿城墙东南角上可俯瞰深邃的汲沦谷的一个位置。撒旦的意思是,当以色列人看见耶稣从这一跳而受到神奇妙的保护时,便会立刻接受他。魔鬼甚至引述九十一11~12 来表明弥赛亚会从将会遭受的伤害中得安全。

  然而,耶稣知道魔鬼这试探的用意。倘若不用上十字架而获得百姓的接纳,那么就等如质疑神究竟是否真的在计划一切。这正是耶稣引述摩西所写申六16的情况。当时摩西提及过往有一段时间,百姓曾怀疑神是否真的与他们同在(出十七7)。但是,耶稣深信神与他同在的事实,并且相信父神的计划和时间是完美的。所以耶稣没有因撒旦的试探而跌倒。

 

5.撒旦离开耶稣(四13

 13 魔鬼离开了,但并不是永远的,他只是暂时的离开,然后等待将来更佳的机会。

 

IV.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四19~50

 

   耶稣早期的传道工作是在加利利开始的。虽然,从约一~四,我们得知早在加利利传道工作之前,耶稣已在犹太和耶路撒冷做过一些事情。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工作有两个目的,就是证实耶稣的真确,和呼召那些将会跟从他的门徒。

 

A.     耶稣起初的传道工作(四14~30

(太四12~17;可一14~15

 这十七节经文可以作为路加描写耶稣整个传道事工所发生的事情的撮要:耶稣宣称自己是弥赛亚(路四21),犹太听众自证不配得神的赐福(28~29节),以及福音将会传给外邦人(24~27节)。

1.       耶稣在加利利被接纳(四14~15

14~15 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dy-namei,[属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圣灵已经降临在他身上(三21~22,他曾被圣灵引领到旷野(四1),而现在他又在[圣灵的能力里]传道事奉。圣灵的力量是耶稣权柄的源头,这是路加在四至六章要说明的。百姓最初的反应是积极的。于是,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而当他们在各会堂聆听他的教训时,众人都称赞他。

 

2.       耶稣在他的家乡拿撒勒遭拒绝(四16~30)(太十三53~58;可六1~6

16~30 耶稣起初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所以,当他回到家乡时,自然就前往会堂作教导。在会堂里,当某人诵读经文时,习惯上是站立的,然后便坐下来解释他所诵读的部分。耶稣所读的那部分经文是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至二节,是关乎弥赛亚的一段经文。但他只读到,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就停下来了。这句话刚在那节的中央,耶稣没有继续读完赛六十一2下半节关乎神要报仇的经文。但当耶稣补充说,今天这应验在你们耳中的时候,其含意就很清晰了。耶稣宣告自己就是弥赛亚,他能够带来那应许已久的神的国度,但他的第一次来临却不是他施行审判的时候。群众被他的教训所吸引——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路四20)。耶稣的说话只简洁地宣告神的恩年(亦即天国的时代)已藉着自己而提供给他们了(第21节)。

  百姓都希奇ethaumazon,[惊讶、诧异];参二18之注释)他的恩言,但他们立刻开始质疑他能够讲这话的权柄。约瑟的儿子——他们亲眼看见这孩子在自己的城镇里长大——怎能够成为弥赛亚呢?耶稣感觉到他们在抗拒(四23~24),于是特别提出两个例子,说明当以色列人不信的时候,神的先知便向外邦人彰显神不可思议的恩慈行动——以利亚和撒勒法的寡妇25~26节;参王上十七8~16),以及以利沙叙利亚长大麻疯的乃缦(路四27;王下五1~19

  当耶稣提及是外邦人而不是犹太人可得着神的恩福时,会堂里的人,便怒气满胸(路四28)。他们企图杀害耶稣,但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第30节)。毫无疑问路加所描述的是一件从愤怒的群众中,神奇的逃脱事件。我们看见这模式遍及耶稣其余的事工;耶稣来到犹太人那里,他们拒绝他;他论及外邦人有分进入神的国,一些犹太人便想杀他。然而,他没有被杀,直到那适当的时候——当他自愿选择为世人受死的那日(二十三46;参约十1517~18)。

 

B.      耶稣权柄的认证(四31~16

凡听见他说话的拿撒勒人和其他加利利人,都希奇他凭什么权柄来作出这些断言。所以,耶稣就藉着治病和教训来证实他的权柄。并且基于他自己本身和他所教训的,他也有权柄呼召门徒。在这段经文内,耶稣一共完成了三组医治的工作,而紧接在每组之后,他都呼召一个或多个门徒(五1~1127~32,六12~16)。

 

I.                   耶稣藉着治病和教训来展示他的权柄(四31~44

(1)       耶稣治愈一个被污鬼所附的人(四31~37

   (可一21~28

   31~37 耶稣下到迦百农,这是后来作为他家乡的地方,因他自己的家乡拿撒勒已经拒绝他。迦百弄也是彼得和安得烈的家乡(第38节)。百姓再次对他的教训(第32节)感到希奇exeplessonto,直译是[从他们的意识中爆发的强烈情绪](亦使用于二48,九43);参ethaumazon,[惊讶][诧异],四22;参第36节),因为他的话里有权柄。为要证实他的权柄,耶稣行了一连串治病的神迹,来表明他在拿撒勒的教训是真的(参18~19节)。在会堂里有一个被污鬼NIV[邪灵]……附着。我们已曾指出路加福音极可能是写给具希腊背景的人,所以,路加需要澄清这事实:这鬼是[污秽的]或([邪恶的]),因为在希腊人的思想里好鬼和恶鬼皆是存在的。这污鬼认识耶稣,不单称他为拿撒勒的耶稣,更称他为神的圣者(第34节)。在所有福音书中,大声喊叫似乎都是被鬼附的象征。耶稣将鬼赶逐(抵第35节),叫众人感到惊讶(直译[惊异][thambos]临到所有人,第36节)。群众注意到耶稣有权柄(exousia)和能力(dynamei)胜过污鬼(参九1),这使他的名声传遍了周围的地方(四37)。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三个神迹(参看耶稣所行的神迹的列表)。

 

(2)      耶稣医治西门岳母的热病(四38~39)(太八14~15;可一29~31

   38~39 马可和路加都把接续的神迹紧接着在会堂里所发生的神迹之后:西门的岳母染上了严重的热病。耶稣却用说话将热病斥退。在这两个例子中,行程问题之成因均被消除,而得痊愈者却没有留下不良后果。污鬼离去,但没有伤害那人(第35节);而热病离开,因而西门的岳母便能立刻起来服侍他们(第39节)。她并没有停留在仍然虚弱的情况中。

 

(3)      耶稣医治害病和被鬼附的人(四40~41

(太八16~17;可一32~34

   40~41 关于耶稣有权柄胜过疾病的消息,很快被传开,所以在同一个晚上,人开始来到他那里求医治。他们是在日落的时候来的,这正是安息日结束的时间,若在此刻前携带病人是不合法的。当有鬼从好些人身上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喊着说,你是神的儿子!耶稣责备他们的理由,是他来到地上作基督,亦即弥赛亚,并非为要得污鬼的承认;而是要得人的承认。

 

(4)       耶稣讲及他更广阔的事奉工作(四42~44

(可一35~39

  42~44 耶稣向人指出他有一个事奉需要完成(参第18节),他的使命是指向以色列全国的人。耶稣在迦百农所获得的接纳与他在家乡拿撒勒所得的相距甚远。迦百农人要他留下来,但他也需要在别的地方传神国的福音。

  耶稣事工的着重点主要是宣讲,而非医治。虽然他对百姓有同情心,但他的医治工作通常是用作证实他所宣讲的(参太十一2~6)。路加的论点:耶稣继续在加利利NIV[犹太]的各会堂传道,根据这亮光来解释。[犹太]Ioudaias)大概是指整个国家(犹太人的土地),而不单是指南部地区(和合本的[加利利]是因依据不同文本而有)。路加的论点是,无论耶稣往那里去,他仍不断地教导:他就是那位到来宣告耶和华恩年的弥赛亚(路四18~19)。

 

2.耶稣藉着呼召他第一批门徒来显示他的权柄(五1~11)(太四18~22;可一16~20

从这里所记载的事件来看,耶稣显然不是首次接触那些被他召作门徒的人。路加刚提及耶稣曾医治西门的岳母的病,这表示在先前的时候,他已曾接触西门和安得烈。这似乎至少是耶稣第三次与这些人接触。在约一41安得烈告诉彼得,他已经找到弥赛亚。明显地,这些人起先并没有[全时间]更从他,因为在可一16~20(太四18~22也是)那里记载耶稣呼召西门、安得烈、雅各和约翰。但马可记载那次呼召是在耶稣进入迦百农会堂并医好那被鬼附的人之前所发生的事。难怪彼得在会堂事件之后立刻邀请耶稣回到自己的家里。

现在,过了一段时间,彼得和其他人仍然是渔夫。然而,就在此时,耶稣现已建立起他的权柄(路四31~44)。

  他呼召这些人来作自己全时间的门徒。

  1~3 当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加利利海的另一个名字)西北部一条临近湖边的小村落时,因大群人的拥挤,而妨碍了他教训的果效。因此他便上了西门的船,把船撑开,稍微离岸,以使他们能够完全听见神的道。

   4~7 因着耶稣的吩咐,西门便撒下他的就圈住许多鱼西门是一位有经验的渔夫,虽然他肯定在白天这个时候,鱼群正结集在湖中较深的地方,所以即使下网页不会有什么收获,但他顺服耶稣的说话。这显示了信心的一个重大要素。结果,这一网所打的鱼险些使网裂开,于是他们吧鱼装满了西门的船和另一只船,甚至两艘船要沉下去。

   8~11 打鱼的神迹,叫彼得和其他人作出两项反应。他们都惊讶(直译[他和所有与他在一起的人都惊异(thambos抓住],第就9节;参四36这一网打的鱼,而彼得也确认自己在耶稣面前是有罪的(五8)。结果,耶稣就使这些人成为得人的渔夫了 。耶稣的教训和他的神迹结合起来,就显示他有权柄呼召人,并使他们撇下所有的来回应他的呼召。

 

3.耶稣藉着更多医治工作来显示他的权柄(五12~26

以下两个医治工作引来与宗教制度的抗衡——这样的冲突,是路加福音首次记载的。这连个医治工作都为耶稣是弥赛亚的声称作了证明(参四18~21)。

(1)       耶稣医治一个长大麻疯的人(五12~16

    (太八1~4;可一40~45

   12~16 耶稣面对一个满身长了大麻疯的人。可能他的麻疯病已到最后阶段——这事实可轻易地从那人在他假想中的社会地位辨认出来,因为律法严格规定(利十三章)人患了大麻疯必须被隔离,因大麻疯正是不洁净的一幅生动描绘。一个麻疯病人不能在中央圣所敬拜;他在礼仪上是不洁净的,因而他要在社群中被完全隔绝。

  这麻疯病的人称耶稣为主(kyrie),正如西门曾作的(路五8)。虽然这名词在当时常被用作一种尊称,就像今天所用的[先生](Sir)一样,但在这里它似乎含有一种更强烈的含意。这麻疯病者并不怀疑耶稣医治他的能力,因为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他唯一的保留似乎是耶稣的意愿。根据摩西的律法,在礼仪上洁净的人接触了不洁净的事物就会变成不洁净的。路加在描述耶稣的行动时,表明耶稣是礼仪上的洁净的源头。这主题在下一樁医治事件里(17~26节)和呼召利未的记述中(27~39节)继续言及。当耶稣伸手摸他,大麻疯立刻就离了他的身。医治的直接性使人想起四35和四39,大麻疯得医治是罕有的事情。在圣经的记载中只有米利暗(民十二)和乃缦王下五)的麻疯曾得医治(请参出四6~7摩西的事件)。所以,一个麻疯病患者得医治,而将自己的身体给祭司查看,又要为得洁净…..献上礼物,是极之不寻常的事情。利十四1~2指示了麻疯病患者得医治后行洁净之礼的条例。路五14有一句说话强调要对人作证据。事实上,一个人能够来到祭司面前宣称麻疯已得医治,必然会叫那些宗教领袖警觉到,在以色列人中正有一些新事物在进行中。为何耶稣命令他,切不可告诉别人?大概有两个理由:(1)那人会立刻前往祭司那里,而成为一个证据。(2)当耶稣医治能力的名声越发传扬时,这往往使他百百姓包围,而不得不引退(15~16节)。

 

(2)       耶稣医治和赦免一个瘫子(五17~26

(太九1~8;可二1~12

  17~26  耶稣医治和赦免一个瘫痪的人,进一步证明他的权柄的能力足以使其他人在礼仪上成为洁净。路加注意到一班宗教官员在现场出现,其中包括从耶路撒冷来的人——他们大概是最具影响力的人。路加没有像先前所记载的那两樁即时发生果效的医治般描述这次的医治。明显地,在他的讨论中,是要将两件事实(赦罪和医治)并排发展。

  主的能力(dynamis,[属灵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他能医治病人,这声言是路加独有的(参太九1~8;可二1~12)。在多次的记载里,路加都用dynamis来描写耶稣的医治能力(参路四36,六19,八46)。因着他的医治工作,现在各处都有一群人随伴着他。有几个人抬着一个瘫子,因人多不能接近耶稣,便将他抬上房顶,揭去一些瓦,然后把他缒到耶稣面前。耶稣将信心与神迹相连(五20),在七9,八254850,十七19和十八42 的事例中亦可看见。耶稣所言及的信心(他们的信心),大概必也包括那摊子的信心在内(五20)。

 奇怪的是,耶稣没有立刻医治那人的身体;反之,他首先赦免他的罪。对这段落的讨论,这是非常重要的,以为路加的重点是要指出,耶稣有权柄呼召门徒,其中包括那些被认为不是公义的人(例如,利未)在内(27~39节),那些宗教领袖立刻开始想到耶稣的说话是亵渎(僭妄)神的,因为他们确实地将赦罪的权柄串连于神(参七49)。耶稣指出宗教领袖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他后来才医治那人,无可争议是要证明他有赦罪的权柄,因此应当被人接纳为神。任何人都能够说,你的罪赦了。以这含意而言,这较说,你起来走更是容易;因为倘若他没有能力医治,所有人就会立刻知道。赦罪和医治的结果,令众人都惊奇(直译是[接受惊异])并且满心惧怕(phobou,[尊敬的害怕])知道他们已经看见非常的事了paradoxa,[不寻常的事情])。

 

4.耶稣藉着呼召一个税吏来显示他的权柄(五27~39

 (太九9~17;可二13~22

27~39 呼召利未是先前两个神迹的高举(利未在太九9的记载是马太)耶稣已经显明,他有权柄使一个人在礼仪上成为洁净和醉得赦免。现在,这两种权柄会临到一位快要成为他门徒的人身上。

   路加没有提及利未作为一个税吏的职责。但这位份使他与当时的宗教社群分离(参路五29~31)。他被视为获得物质上的丰富而出卖自己民族的人,因为税吏向犹太人收集金钱交给外族人——罗马人,这些人也因而不用工作(参三12~13)。要成为这位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之人的门徒,利未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人选。耶稣只简单说,你跟从我来,利未便立刻与他的生活方式一刀两断;他就撇下所有的…….跟从耶稣。利未的回应与那些渔夫相同(五11)。

  即使路加在利未决定跟从耶稣这记载下来,但不他的论点也是十分清楚。为了使他的论点更清晰,路加报道了利未,这位耶稣的新跟从者,给予耶稣的接待。利未肯定是一位富有的人,因为他在家里大摆筵席款待耶稣,并邀请了很多客人,其中有许多税吏。先前曾质疑耶稣权柄的同一班宗教领袖(第21节),现在对耶稣和税吏并[罪人]的结交表示异议。耶稣不但与法利赛人所反对的人结交,而且亦与他们一同吃喝。与他人一同吃喝,乃表示一种相交或交情。虽然那些宗教领袖向耶稣的门徒发怨言,但耶稣却亲身回答他们的反对(31~32节)。他言及自己来到世上的目的,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耶稣在此不是要讨论谁是[义人]的问题。他的论点只是简单地言及他的使命是给予那些需要[悔改](改变心思和生命;参三7~14)的人。法利赛人却感觉不到需要有这种的改变。因为在这事件之前的两次医治中,耶稣已经显示出自己的权柄,这暗示了他亦能够向罪人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五33 向耶稣所讲的那句话,引起了一些疑难。如果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当时仍在讲话,那么,当他们提起自己的门徒,而仍称他们为法利赛人的门徒,这似乎会叫人觉得有点奇怪。因此,这可能是耶稣教训的说话,只不过来自另一个不同的背景,但路加把它放置在这里,因为它是这部分的目的。他们的指控是:耶稣和他的门徒拒绝禁食,这与约翰和法利赛人(被视为义人)的门徒相反。耶稣的回应是:简单地说,新的方法(他的方法)与旧约的方法(约翰和法利赛人的方法)是不可混搀的。他举出三个例子:

(1)       一个陪伴新郎的人(NIV[客人];参约三29)与新郎……同在的时候,是不会禁食的,因为那是一个欢乐的时刻。但稍后,当新郎离开时,他们就会禁食。

(2)       一块新而未浸缩的衣服布料,不会缝补在旧衣服上的,因为它会浸缩并使旧衣服的破裂更大。

(3)       新酒不会装在旧皮袋里,因为旧皮袋已经失去弹性,当新酒发酵时便会使其破裂;这样,酒和皮袋也就损坏了。

   在每一个例子里,两样东西都是不能混搀的:饮宴和禁食的时间(34~35节);一块新布和一件旧衣服(第36节);新酒和旧皮袋(37~38节)。耶稣正提出他的方法和法利赛人的方法是完全不能相合的。法利赛人必会拒绝尝试那新方法,因为他们假定自己的旧方法是更好的。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认为耶稣的教训就好像新酒一样,他们并不渴望有分于其中(第39节)。

 

5.耶稣显示他权柄在安息日之上(六1~11

在六1~11 路加记载了两件发生在安息日的事情:[有一个安息日](第1节)和[又有一个安息日](第6节)。路加将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的目的是,藉此显示耶稣有权柄支配安息日。

(1)       门徒在安息日采摘麦穗(六1~5

    (太十二1~8;可二23~28

  1~5 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神准许人当从邻舍的田间经过时,可以摘取麦穗(申二十三25)。但法利赛人却严苛地解释这律法,他们认为用手取和搓麦穗作为食物,含有打谷的观念,因此在安息日是不可作的。耶稣提出撒上二十一1~9来回应法利赛人的反对。大卫曾往挪伯的祭司那里求饼,但那时,唯一可供食用的就只有陈设饼,而这饼唯有祭司才可以吃。他们将这饼给了大卫,跟从他的人便吃了。耶稣在这教训里的平行性是清楚的。在求生存的情况下,大卫和他的跟随者获准越过祭司的福利这律法。同样,基督和他的同伴也超越法利赛人所订定的人为律法。耶稣在这教训中所暗示的另一个平行性亦不应被忽略。大卫,作为神的受膏者,正遭受一个垂死王朝——扫罗的王朝——的势力逼害。耶稣是神新的受膏者,也正遭受一个垂死王朝的恶势力之逼害(参路五39)。最终的结论就是,耶稣是安息日的主,换言之,他甚至拥有超越律法上的事情的权柄。

(2)       耶稣在安息日医好一个人(六6~11

   (太十二9~14;可三1~6)

  6~11 第二次关于安息日的争论(参1~5节的第一次争论),似乎是有目的地招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当耶稣在会堂里教训人的时候,他碰见一个人是右手枯干的。那些宗教领袖正在窥探耶稣,因为他们要得把柄去告他,正如先前当他被宗教领袖反对时的情况,耶稣却知道他们的意念(五22),他利用这处境来显示他有超越的权柄。耶稣…..说:我问你们,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

 藉这问题,他指出在安息日拒绝行善即等于行恶。倘若苦难得不着舒缓,那么,目睹苦难者就是向受苦者行恶。

   当那人遵照着主的命令伸出他的手时,他的手就立刻完全复了原。其实耶稣在安息日并没有[工作]——他只是说了几句话,那人的手就完全复原了。他一方面羞辱那些宗教领袖,并在同一时间下,甚至在没有违反法利赛人律法情况下医治那人。因此,毋怪乎当时的宗教领袖满心大怒,要设法除掉耶稣。

 

6.耶稣藉着呼召十二门徒来显示他的权柄(六12~16

(太十14;可三13~19

12~16 耶稣挑选十二个门徒前,他使用整夜来祷告。耶稣拥有大群门徒,他要从其中挑选出十二个人成为自己的心腹。与门徒(mathetas)这词相对,这些人被称为使徒apostolous.门徒是跟随者,而使徒却是那获授而被差遣的使者(参九10,十七5,二十二14及二十四10[使徒]一词)。在路加的十二使徒名单(和马太及马可的名单一样)中,彼得位列榜首,而加略人犹大则在榜尾。巴多罗买必定是拿但业(约一45),利未和马太是同一个人,而达太(可三18)就是雅各的儿子犹大。现在,他们愿意和耶稣全时间在一起。

 

C.     耶稣在平原上的讲道(六17~49

 

(太五~

1.       讲章的序言(六17~19

17~19 记载在17~49 节的讲章,是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登山宝训的一个简短叙述。两篇讲章都是向门徒说的,它们均以祝福开始,结束时也用相同的比喻,而内容也大致相同。然而,在路加的记载里,讲章内容中的[犹太人部分](即,对律法的解释)被省略了,这与路加的目的相符。这些叙事反映出它们应属同一讲章,但所呈现的问题是这篇讲章的宣讲地点何在。马太记载耶稣是[在山坡上]宣讲的(太五1),但路加却说是在一块平地上(路六17.这问题从事件的连续上就轻易得解决:耶稣[上山](靠近迦百农)整夜祷告(第12节),他呼召十二位门徒作他的使徒。然后他下到一块平地上,在那里宣讲和医治人的病(17~19节)。接着,他又离开群众上到较高的地方教导他的门徒(太五1)。然而,群众(太七28;路七1)也爬上山听他讲道,这也解释了耶稣讲道结束时的说话(太七24;路六46~47)。

 

2.       福与祸(六20~26

耶稣用一系列的福或祸来开始向他的听众宣讲。其中的项目排列为两组,每组四项——四福和四祸彼此平行。

(1)       福(六20~23

   20~23 [有福]makarioi)这词在福音书中是很普通的,它出现超过十三次。只有两次是在马太和路加福音以外使用。这字在希腊文中,本来是用来描写诸神超越地上的苦难和劳苦的快乐境况。稍后,它成为个人经历中的任何积极状态的用字。希腊人作者与圣经作者不同,他们以属地的财产和价值来描绘快乐。旧约圣经的作者们确知真正的蒙福(或快乐)者,乃是一个对神信靠,盼望和等候,畏惧和爱慕的人(申三十三29;诗二12,三十二1~2,三十四8,四十4,八十四12,一一二1)。一个典型的福分,就是在神和人面前承认自己幸福的光景(诗一1;箴十四21,十六20,二十九18)。

   新约所说的福有一种情绪的力量。它们常以地上虚假的评价,与使人真正蒙福的天上真实的评价对比(太五3~610;路十一28;约二十29;彼前三14,四14)。这一切现世的财产(goods)和价值卑屈于至善(supreme good)——神自己,这与人类的一切价值相反。这些福分是以将来的亮光来陈示的礼物(参路二十三29)。

  耶稣论及当人跟从他时的四种福分或快乐的境况。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你们饥饿 的人有福了….你们哀哭 的人有福了,以及人为人子恨恶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六20~22)。每种情况都附加一子句来解释,为何这样的一个人是有福或快乐的。一个贫穷的人快乐,是因为神的国是他所拥有的。马太使用[虚心的人]poor in spirit, 太五3),但路加只是简单地写[贫穷]的人。耶稣的听众在物质上都是贫穷的,路加两次提及那些跟随耶稣的人已撇下了一切所有(路五1128)。

  路加提及耶稣对他们被包摄在[神国]中的解释,是因为他们跟从那一位宣称自己有能力带来这国度的人。他们正以自己的一切所有投资在耶稣所宣讲的,就是真理这事实上,他们在跟从他的新方法(五37~39)。耶稣的说话并非应许每个贫穷人都会有分于神的国,而是对他的跟从者来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断言。他们是贫穷的,但他们的所有就是神的国。他们虽然贫穷,由于跟从主,比起那些富有而不能有分于神国的人,他们就幸福得多了。这就是他们蒙福的原因。

   下两句作为解释的片语,是将来才成就的。饥饿的人将要饱足,而哀哭的人将要喜笑。因为使徒跟从耶稣,无疑会遭遇饥饿和哭泣,但 因着他们对主的信心,最后必然会得到辩白。

   最后的一个福是与他们为人子的缘故而遭受逼害有关。这对使徒们来说,是事件发展的自然趋势。他们将会被恨恶、被排斥、辱骂和拒绝。然而,他们仍是快乐(有福)的,因为他们有天上的赏赐,并且因为他们跟从了先知(即那些代神发言的人;参六26)的脚踪。

(2)       (24~26)

  24~26 门徒撇下一切来跟从耶稣,和那些拒绝放弃一切来跟从他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参十八18~20)。这些人就是富足、饱足,喜笑和受公众欢迎的。他们不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险峻形势。因为他们拒绝跟从那位能够带领他们进入神国的耶稣,所以,耶稣宣告他们有祸了。这些祸刚好与他们短暂的利益相反;并与六20~23所论到关于耶稣的跟从者的福分和赏赐完全对立。

 

3.       真正的义(六27~45

(1)       真正的义藉着爱显示出来(六27~38

  27~38 耶稣论到无条件的爱的七个层面。这些行动不是人性可以自然做出来的,它需要超自然地能力,因此,这亦成为真义的证明:

a.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

b.       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c.       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

d.       ;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e.       不要报复(第29节上)

f.        甘心的施赠(29节下~30节)。

g.       照着你期望人怎样对待你的方法去对待别人(第31节)

 这种爱标志出某人的优超(32~34节),就如同拥有天父所拥有的相同品质般(第35节)。

接着耶稣便教导他的跟从者一个普世性的基本原则——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36~38节,参加六7)。耶稣勾勒出五个藉此证明种和收的主题之范畴,这在圣经中也是时常提及的:

a.       好怜悯,得怜悯(路六36)主劝勉门徒用拥有神向他们所展示的相同的慈悲态度。

b.       好论断,被论断(第37节上)

c.  好定罪,被定罪(37节中)

d.  好饶恕,蒙饶恕(第37节下)

e.好施与,得施与(第38节)

这完全是一个生活的事实:这些态度和行动常会反射在个人身上。

(2)       真正的义藉着行为显示出来(六39~45

  39~45 耶稣解释一个人不能隐藏自己对公义的态度。明显地,如果一个瞎子要带领另外一个瞎子,结果他们只会一起掉在坑里(第39节).他将不能隐藏自己不是公义这事实,因他带领他人偏离正途。耶稣提及一个人会变成像他所学效的人(第40节).因此,他的门徒应当学效 他。人必须除去他自己的某种罪,然后才能够帮助他的弟兄面对那罪(41~42节)。而很多时候人自己的罪常常会比他所批评的人的更大——以一根梁木NIV[木板])和一根刺(NIV作【一点木糠])作比较。这论点的意思是,人不能帮助别人成为义,如果他自己是不义的话。若企图这样做,就是一个假冒为善的人。

   耶稣亦指出一个人的说话,最后会表明他是那类43~45节)。正如人可以从树木所结的果子知道那是一棵什么,因此,从一个人的言语,就能知道他是公义与否。在这例子里,果子是代表他所说的话,而不是他所做的事: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4.       真正的顺服(六46~49

46~49 外在的表现并不如顺服那么重要(第46节)。只称呼耶稣:主阿,主阿是不足够的,一个信徒必须照着他所说的去实行。那些听见他的说话又照着行的是稳妥的——像一个人盖房子……在磐石上(47~48节),但是,那些听见他的说话而不去行的人,就会遭受破坏——像一个人….盖房子,没有根基(第49节)。耶稣的门徒藉着跟从他,就某种程度而言是已经照着他说话去行了。(这是路加福音第一次记录耶稣的比喻。请看本书在太七24~27附近所列出耶稣的三十五个比喻。)

D.     耶稣在迦百农以及周围的城市传道(七~八章)·

在这一段内,耶稣的神迹工作(再次证实他就是弥赛亚:七1~1736~50,22~56)和他的教训(根据他所宣告的信息,他的教训是有权柄的:七18~35,八1~21)交替出现。路加强调他的教训具有权柄,是因着那些具象征性的神迹事件,表明耶稣就是弥赛亚。

 

1.       耶稣在病人和死人中间的事工(七1~17

     路加在这里记载了两个神迹——一个百夫长的仆人得医治和一个男孩从死里复活——作为对权柄的相信的基础(22~23节)。

(1)       医治一位百夫长的仆人(七1~10)(太八5~13;约四43~54

1~10 耶稣在城外讲道后(第六章),就进了迦百农,这是他选择作为自己家乡的地方;在那里他行了许多可表明他自己的弥赛亚身份的神迹。一个百夫长在罗马的军队中,就是统领一百个兵的指挥官。这位迦百农的百夫长,并不像大部分的罗马士兵,他受到迦百农和周围地方的犹太人喜欢喝尊敬,因为他爱他们并且为他们建造了一所会堂(七4~5)。这位百夫长……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2节)。不过,百夫长相信耶稣[医治]他的仆人。至于他托付几个犹太人长老向耶稣说明自己请求的原因。可能考虑到耶稣不会重视一个罗马士兵的请求。太八5~13 记载了相同的事件,但马太并没有记载差派使者的事情。他描述这事情,好像是百夫长亲自向耶稣提出请求般。然而,马太只是反映百夫长的意思,使用那百夫长的意思来说话,特别当他提出他的使者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就相等于他自己亲自作时,意思就很显明了(路七8)。

  百夫长确知自己的请求是无礼的,而自己也真的不配去见耶稣(第7节)。耶稣很希奇ethaumasen;参二18的注释)这位百夫长的表现,于是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充斥在第七和第八章的信心的观念是极端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相信耶稣是谁(即弥赛亚)和他所说的话。关于外邦人对信心的运用,在本福音书的后半部,同样是很突出的。

 

(2)       使一个寡妇的儿子复活(七11~17

  11~17 路加记载这寡妇的儿子从死里复活的事迹,使耶稣和施洗约翰的门徒之间对有关问题的交流(18~23节)更为肯定而明确。

  当耶稣从迦百农前往拿因城的时候(第11节),有许多人随着耶稣同走,拿因城在迦百农西南边约二十五里,当时有许多人正参与一个已死的年青人的送殡行列。他们抬着他的棺木从城里出来;这年青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现在,这妇人是完全孤单的了,她似乎已经失去保护,因为再没有男性的近亲可以保护她。帮助寡妇是新旧约圣经中一个重要的主题,特别是在与申命记相关的立约条款中。耶稣看见那寡妇就怜悯他,并立刻开始安慰她。[怜悯]一词(NIV[心走了出来])译自esplanchnsithe;这动词在福音书中使用过无数次,意思是[同情][怜悯]。它与名词splanchna有关;而splanchna的意思就是[身体的内在部分],这可被视为人情感的所在处。这名词在新约中曾使用过十次(路一78;林后六12,七15;腓一8,二1;西三12;门71220;约壹三17)。那妇人和其他送殡的人必然是对耶稣怀有信心,因为当他近前按着柜,抬的人就站住了。在耶稣的命令下,那先前死了的年青人,就坐起并且说话——铁一般的证据,证明他是真的活着。结果,众人都惊奇phobos;参一12之注释);他们归荣耀与神,以为耶稣是一位大先知(毫无疑问地他们会想起以利亚和以利沙的工作);他们注意到神眷顾了他的百姓(参赛七14);于是,耶稣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

 

2.       耶稣的教训;他的行为证实他的事工(七18~35

(太十一2~19

路加记载先前两个神迹的目的(七1~17)是要渐渐引入约翰的门徒和耶稣之间的交谈。重要的是叫人相信耶稣——他的工作和他的说话——因为两者皆表明他是弥撒亚。

(1)       施洗约翰要求耶稣澄清他的事工(七18~23

   18~23 这事件发生在约翰被囚时(太十一 2)。约翰曾经有过昙花一现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一年。约翰盼望弥赛亚如他所宣告的,会建立神的国度。但忽然间,他发现自己被囚并有被处死之虞,而神的国度却仍未来到。所以,他渴望知道关于弥赛亚的事情。他十分明白旧约圣经,亦知道弥赛亚的工作——但他却看不见国度的来临。于是他打发两个门徒去问耶稣,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约翰的门徒来到耶稣那里,正是耶稣治好了许多有疾病的,受灾患的,被恶鬼附着的,又开恩叫好些瞎子看见的时候。耶稣一完成了弥赛亚性质的神迹——就以自己曾在拿撒勒会堂中所诵读的经文——赛六十一1~2来提醒约翰的门徒。耶稣的神迹工作,指出一个事实——他就是弥赛亚。他的论点是人不应该因他而跌倒skandalisthe,直译[中圈套],引申为[让人自己远离圈套])。人必须对他的信息和他的工作有信心。马太或路加都没有记载约翰在听见门徒回去向他报告后的反应。

 

(2)       耶稣因以色列拒绝约翰和他的事工而定她的罪(七24~35

   24~28 耶稣使用施洗约翰查问的机会,来教训百姓关于约翰的事工和称赞他。他特别提出约翰并没有确信,像芦苇风吹动般。他没有穿着华服,这样,百姓便正确地知道他是一位先知。耶稣补充说,约翰比先知大多了,因为他是玛三1所预言的是弥撒亚的先锋。在玛三1~2 提及两位使者,一位是先锋,再次被揭示为施洗约翰,而另一位是[立约的使者],他将会洁净自己的百姓,因此,他就是弥撒亚。

   耶稣给约翰宣讲一篇伟大赞词,说:没有一个人能大过约翰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耶稣并非宣称约翰不是[神国]的一分子,因为一直以来约翰也传讲悔改使罪得赦的相同信息。耶稣的意思是,成为一位伟大的先知,远不及成为神国的一分子那么伟大。他的意思也暗示了一个事实,就是神国的公民有另一个优越的好处,胜过在旧约中那些被视为神人的伟大先知:神国的公民将会在新约之下,而且有神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中(耶三十一31~34)。甚至在神国中最小的人,也拥有一个较施洗约翰更大的属灵容量。

  29~30 路加表示当百姓听见耶稣这话时,在他们的思想中引来很大的分野。那些既受过约翰的洗,即已经为罪悔改,并以洗礼表明其真诚的人,同意耶稣的话,就以神为义NIV[就承认神的道路是正确的])。对比之下,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NIV作拒绝了神为他们安排的目的)),因着拒绝受约翰的洗 就表明他们不接受他的悔改信息或神的国。所以,他们也拒绝了神和拒绝了神拯救给他们的计划。其实最讽刺的事情是,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应该是最清楚知道关于先锋(约翰)和弥赛亚(耶稣)的工作这事实的人。

  31~35 路加将一段感叹话(29~30节)编进这段叙事的记载中,这有助于解释接续的五节经文。既然宗教领袖决绝了约翰和耶稣的信息,主就说出一个简短的比喻来解释的处理手法。当耶稣提出这世代的人anthropous)时,他并不是指那些在第29节接受他信息的百姓laos)。这样,在他比喻中的人,就是第30节那些拒绝约翰和耶稣的宗教领袖。耶稣描绘他们像反复无常的孩童,要别人对他们的音乐作出回应。他们既不满意约翰和耶稣的行为,约翰只是一个苦修者,而耶稣却是一个不羁者(Libertine,以法利赛人的定义来看,但二者皆不能使这些宗教领袖高举。耶稣应用这个比喻时说,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跟从耶稣和约翰的人,已能充分证明他俩的教训是正确的。

 

3.       耶稣对一个犯罪妇人的工作(七36~50

这段落说明了耶稣在第35节所定下的原则。一个名叫西门的法利赛人和一个犯罪却蒙受赦免(第47节)和救恩(第50节)的妇人的对比。

  36~38 西门(第40节),一位法利赛人,他邀请耶稣和他吃饭,或许是为要设计害耶稣。当时人摆设筵席时,习惯上要在饭前为客人洗脚;因为那时候大部分的道路都不是铺石的,而一般所穿的是轻便鞋(sandals),所以很容易使人得脚沾满尘土和泥泞。正如在稍后的插话中所指明的,西门并没有在筵席开始前为耶稣洗脚(第44节)。在特殊的晚宴中,主人亦会为客人预备卧椅或长椅,让他们在进食时使用。

  有一个女人,当她知道耶稣在那里坐席后,就来到摆设筵席的地方。她是一个罪人,极可能是社群汇中的一个妓女。她的生活是众人皆知的,因为这法利赛人把她描述为一个罪人(第39节)。在筵席中,她不是一个被邀请的客人,但无论如此,她拿着一玉瓶的香膏来到。她的出现也不是很意外的事情,因为当一位拉比被邀请到某人家中的时候,其他人可以停留在旁听他们谈话。当那妇人站在耶稣背后的时候,他的眼泪开始掉在耶稣的脚上。将油和或香膏倒在一个人头上,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正常行径。但这女人却用香膏抹耶稣的脚,这可能是她觉得自己不配膏耶稣的头吧!对于一个显然不是那么富有的妇人来说,这样的行动无疑是一笔极大的支出。她亦挨近耶稣的脚,弯下身子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她滴在耶稣脚上的眼泪。她连续不断(吻)他的脚(希腊文动词katephilei是未完成时态,这表示一种过去的行动仍在继续进行中),正表现出一种极度尊敬,谦逊和爱的样式。耶稣后来指出,相对之下,那主人并没有将这些事情作在他的头上(第46节),甚至也没有用水给他洗脚(第44节),反而,这妇人去不断地擦抹他的脚。

  这段经文没有说明她为何要哭,可能是因为她想悔改,或是因着她明确地知道自己有机会触摸的这一位,就是弥赛亚而喜极而泣。

  39 摆筵席的主人认为耶稣不可能是一位先知,因为如果他是先知的话,就必定知道这个女人是个罪人。此外,若是先知,他也不会让她触摸自己,因为被一个罪人触摸带来礼仪上的不洁。

 40~43 耶稣知道西门的想法(参五22),就用了一个比喻来教训他:那获赦免多的人,会比那获赦免少的人对主有更大的爱。在这比喻里,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得债主十倍的赦免——五十两银子与五两银子之比。这是一笔巨额的欠债,因为当时一两银子值十天的工资。当西门被问及那一个人会更爱债主的时候,他正确地回答,应当是那多得恩免的人;毫无疑问他自然有更大的倾向,来对债主表示更大的爱,然后,耶稣就把这比喻应用在那女人身上。

  44~50 这女人的许多罪已经得到赦免,因此,他对耶稣的爱也是非常的多。耶稣在这里并非暗示那法利赛人不需要更多的赦免。他的论点只是强调[一个罪人]的罪若获得赦免,就自然会去爱和感谢那位赦免他的主。西门对待耶稣的态度与那一个女人有很大的分别。她在人面前证明自己是多么爱耶稣的,因为她知道自己很多罪已经被赦免了。她明白自己是一个罪人,并且需要主的赦免。反之,西门却认为自己是纯洁和公义的,因此他不需要以特殊的方法来接待耶稣。事实上,他甚至没有以当时社会上,款待客人的一般礼仪来对待耶稣,好像以亲吻男子的面颊表示欢迎,以及用少许来抹客人的。总之,他似乎认定耶稣不能为他做什么事情,因为他甚至还认为耶稣不是一位先知。(第39节)。

   然而,那女人获得赦免并不是因为她的爱,反之,她爱是因为她获得赦免(47~ 48节)。她的信心为她引来救恩: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参八48)。她的信心最终使他以爱作回应。同席的人都奇怪耶稣是什么人,因为他竟然赦免人的罪(参五21)。虽然耶稣在这一段与西门对话的经文里,从未明确地声称自己是弥赛亚,但他所讲的就是他所作的,因为他是弥赛亚。

 

4.       耶稣指出他的传道事工会叫人产生不同的反应(八1~21

(1)       一班以积极态度作回应的亲密跟从者(八1~3

    1~3 就好像拿法利赛人西门对耶稣的冷淡态度(七36~50),与那位女人对耶稣的积极回应相对一样;有些人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耶稣所宣讲的神国之信息,但也有些人会以消极的态度来回应(八4~15)。这些积极回应的信徒包括了十二使徒和好几个曾接受耶稣的医治能力的妇女,其中包括马利亚(又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亦即从加利利的抹大拉来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他身上被赶出来。在圣经中,七这个数字通常是用来表示完全,马利亚显然曾被鬼完全控制。约亚拿(希律一位官员的妻子)和 苏撒拿都是特别个别被提及的。这三位妇女和许多其他的妇女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即是十二使徒)。在当日的巴勒斯坦,这样作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然而,像那蒙赦免的女人一样(七36~50),这些妇女也是多蒙赦免而爱主更多的。她们积极地回应耶稣所论关于他的国的信息。

(2)       藉着撒种的比喻说明各种不同的回应(八4~15

    (太十三1~23;可四1~20

  4  耶稣使用这比喻和它的解释,来表示人对神的话语一有几种可能的回应。路加注意到有许多人从各城里出来聚集。在这人群中,假定已包括了耶稣在快将讲论之比喻中的四种对神话语作出不同回应的人。这比喻大概是要被警告他的听众,在他们前面将会有阻碍。

   5~8 农夫撒种是用手将种籽撒在犁过的泥土上。些种籽落在路旁,就被人践踏和给天山的飞鸟吃了。

   有落在磐石上的(即被浅土覆盖而略略突出地面的岩石),因此,种籽在发芽后便枯干了(第6节)。

   有落在荆棘之土地上的,因此,长出之植物就被荆棘挤住了(压死了,第7节)。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并结实累累(第8节)。

   耶稣在结束他的比喻时,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大声这词乃表示耶稣想人知道他这简短宣讲中的重要论点,耶稣在几个宣讲比喻的场合中,也使用[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句说话(太十一15、十三943;可四923;路八8,十四35)。这短语描写了一个事实:属灵的人能够领悟比喻中那已蕴含的属灵意义。它也暗示了不属灵的人所明白的,并不会多于比喻的表面含义。

  9~10 耶稣的门徒曾问耶稣,这比喻时什么意思。但在告诉他们比喻的意思前,耶稣向他们解释为何要采用比喻形式来教训。拥有属灵洞察力的人,就是那些跟从他和承认他的信息是真确的人(好像在七36~3的那些人),都会得着神国的奥秘的知识。但其中没有回应耶稣神国信息的人,必不会明白比喻的含义(参林前二14)。为了支持他的见解,耶稣引述了赛六9——百姓虽然听见他所说的,却不明白。耶稣以比喻来说话,对那些聆听他宣讲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恩典的行动。倘若他们拒绝承认耶稣是弥撒亚,他们所面对的审判的严重性,会因他们明白得较少而轻微一点(参路十13~15)

   11~15 耶稣将这比喻向他的门徒解释。种子就是神的道。宣讲这道的,正是那永活的道(the Living Word)——耶稣,这与施洗约翰传讲的信息相同。百姓的责任就是接受耶稣和约翰两人所传讲的信息。

   四种土壤代表了四类人。这四类人都接受了相同的信息。第一组是那些听了道,但因着魔鬼的工作而完全不信的人(第12节)。

  第二组是那些听见了和欢愉的人,但因着他们没有根,因此就不能固守信息中的真理(第13节)。至于他们暂时相信…..就退后的事情,意思是指他们只在理性上接受这道中的事实,但在[遇见试炼]时就拒绝它。所以,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失去了他们的救恩,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救恩可以失去。

  第三组是那些听了但永远不会成熟的人(第14节)。这些人大概对耶稣的信息很有兴趣,但他们不能够接受它,因为他们专注 于物质的事物——今生的思虑、钱财和宴乐。

   第四组是那些听了道,又持守在心里,并且……结实的人(15节),换言之,他们结出属灵的果子来见证他们的属灵生命。他们的心已经改变,因为他们是诚实(尊贵)和善良的。

   当耶稣的传道事工在继续进行时,有证据显示每个组个别的人都曾浮现:(1)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拒绝相信。(2) 一些人因着耶稣的医治和喂饲神迹而聚集在他的四周,但他们拒绝依靠他的信息(例如,约六66)。(3)一些对耶稣有兴趣的人,好像那富有的官(路十八18~30),但因着物质主义的强大拉力,他们也不会接纳他(4)其他跟从耶稣的人,他们不考虑所付出的代价而委身于他的道(例如,八1~3)。

(3)       人需要积极回应他的教训(八16~18

     (可四21~5

   16~18 这个简短的比喻,在逻辑上是撒种比喻的一个延伸。它所强调的,仍是聆听这方面,或如这里所提及的,要小心听(第18节)。倘若人明悟神的道,他的生活必反映出这明悟(参第15节)。正如一个人点灯,并不是为了把它起来(参十一33~36);同样,一个人有了[神国的奥妙](10)也不是为了把它秘密地藏起来。门徒需要知道(明白)耶稣告诉他们的这些事情。至于跟从耶稣的百姓也应当小心怎样听(第18节),倘若他们听了,并以真正的信心作回应(参第15节),这样,他们还要得着更多的真理。但倘若他们不接受他们所听见的,他们就会失去它。

 

(4)       耶稣在地上的家人和对他的回应(八19~21

  (太十二46~50;可三31~35

  19~21 这段落是耶稣先前教训(1~18节)的逻辑结论,就是一个明悟耶稣所说的教训,而付诸实行的人,便与耶稣有了正确的关系。耶稣的母亲和他弟兄来了….要见他。这些兄弟毋疑是在耶稣之后出生的,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在耶稣出生之前,约瑟一直没有与马利亚发生性关系(太一25)。这暗示了在耶稣出生之后,马利亚和约瑟就恢复了正常的婚姻关系,并有了几个孩子。所以,这些[兄弟]都是耶稣同母异父的弟弟。

  有人告诉耶稣,他的一些至亲要见他(路八20)在他的回答里,耶稣并没有否定他与自己家人的关系;反而正面谈到他与那些听了神的话语而遵行的人之间的接连,就好像是家眷的关系一样。此外,耶稣这短评,亦表明了福音的对象并非只限于一个名族——犹太人,而是为所有相信的人,包括 了外邦人在内。听神的道的重要性再次居于中心地位;然而,这次的训勉是:这道是必须[付诸实行]的。耶稣同母异父的弟弟——雅各,必定已学会了这个功课,因他撰写了有关顺从而非空听神话语的信息(雅一22~23)。

5.       耶稣一连串的神迹事工(八22~56

路加先前曾记录了一些证实耶稣的权柄的事件(四31~16.这里再次言及确证的必需性。耶稣教训人必须小心聆听他的说话并实行出来。现在他要使用只有弥赛亚才能够做的方法来证实他的说话。耶稣显明他超越这被造世界三个层面之能力:自然界的领域(八22~25),鬼魔的领域(26~39节),以及疾病和死亡(40~56节)。

 

(1)       耶稣的能力胜过自然界的领域(八22~25

(太八23~27;可四35~41

 22~25 当耶稣和门徒坐船横过加利利海,准备前往一个较少人居住的地区时,忽然刮起大风,使他们的船装满了水,濒临海滩。突发的风暴,常使这湖在短瞬间陷入狂乱状况中。当时耶稣睡着了,于是门徒来叫醒了他,因为他们惧怕被海吞没。耶稣斥责那风暴,亦谴责门徒的惧怕以及对自己缺乏信心。他曾告诉他们,他们要渡到湖那边去(第22节);所以,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让他们遵行耶稣所教训的神的话语(1~21节)。当耶稣斥责那风暴,海就立刻平静了(这种情况不会在风暴过后立刻出现)。这神迹叫门徒又惧怕又希奇(参3537节)。

 

(2)       耶稣的能力胜过鬼魔的领域(八26~39

  (太八28~34;可五1~20

   26 虽然马太记载耶稣遇见两个被鬼附的人(太八28~34),但路加只记载其中的一个。至于这神迹发生的地点,也有一些混乱。格拉森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意思?明显地,这地区是以格尔撒(Gersa既是今天卡尔撒[Khersa废墟),这个位于东岸,在加利利的对面——的小镇命名。马太提及的[加拉大人的地方](太八28),也是以加大拉这个位于加利利海下游东南边六哩的小镇命名。或许格撒周围的地区是属于加大拉城的(参可五1之注释).

  27~29 当耶稣上了岸的时候,就面对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这人的生活行为显明了他完全被鬼控制。他已没有份于正常人的礼仪(第27节)。而且常被鬼强逼住在坟茔里(第29节)。如在福音书中众多[被鬼附]的个人所表现的一样,这人大声喊叫。这鬼认识耶稣,因为那人称他为:至高神的儿子耶稣。不要叫我受苦这说话显示出那鬼认识到,纵使人不能胜过他(第29节),参耶稣却能控制他。

  30~33 在回答耶稣的问题时,那鬼说他的名叫群NIV[军团],一个指约有六千名罗马士兵的兵团之拉丁文术语)。这名字的重点,是要强调为数极多的鬼正居住在这人身上。这些鬼求耶稣不要苦待他们(太八29加上[时候还没有到]),就是求耶稣不要让他们进到无底坑里去;一个被推想为死人所在地的地方。无底坑亦被推想为一个[潮湿的地方],这使是次抗衡的结果越发具有嘲讽意味,并把它推向高潮。在群央求下,耶稣让他们进入在附近的一大群猪身上,猪只立刻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耶稣允许鬼的央求——不让他们进入无底坑里,但无论如何他们仍被丢在一个潮湿的地方。

   34~37 这神迹使当地四围的人都感到害怕(3537节;参七16,八25)。这惧怕使他们请求耶稣离开

   34~39 先前被鬼附的那与众人相对,他遵照主的吩咐,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向全城的人广传。这是耶稣在外邦人地区中,第一个文载的见证。

 

(3)       耶稣的能力胜过疾病和死亡(八40~56

  (太九18~26;可五21~43)

   这段落(第七~八章)是以耶稣对这病和死亡中的人的事奉(七1~17)来开始的,但仍以相同的主题作结。无论如何,八40~56所描述的医治,给这段落带来高潮,是因着其中言及耶稣的能力能使其他人洁净,而却不使他自己成为礼仪上的不洁者所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

  40~42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他为着自己独生女儿的性命(她快要死了)来恳求耶稣。一个管会堂的人来到耶稣面前,这事实显明了百姓已开始承认耶稣是谁——他的确是弥赛亚。管会堂的人是负责会堂敬拜,以及维修清洁这幢建筑物的人。新约圣经也记载了其他管会堂的人:基利司布(徒十八8)和所提尼(徒十八17)。

   43~48 在前往医治睚鲁女儿的途中,路加记载了所发生的另一件事情,使睚鲁的叙事暂时被打断。在人群中,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有趣的是,睚鲁的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而这一个女人的病也患了十二年。这妇人的血漏使她在礼仪上成为不洁(利十五25~30),而任何触摸她的人也会在礼仪上成为不洁。与没有人能医好她这事实成为对比的是:当她触耶稣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耶稣的问题:摸我的是谁?并非暗示他对处境的无知。他只是渴望那妇人显露她自己,并公开表白使她前往触摸他的信心。当她俯伏在耶稣脚前时,那妇人的信心变得公开了。(这使我们想起另一个女人也是这样在耶稣脚前表白她的信心[路七36~50]。)那妇人的已经救了(医治了)她(八48)——相信耶稣能使她在礼仪上成为洁净,并且信他就是那位真正的弥赛亚。耶稣告诉她,平平安安的去罢,这与他近期向一个有罪的女人所说的话恰好相同。(七50

   49~56 叙事现在又转回睚鲁身上。耶稣刚刚被一个被视为在礼仪上是不洁的人所触摸。尽管有人告诉睚鲁,他的女儿已经死了,但他仍然有信心相信她必会从死里复活(第50节)这信心部分可从他准许耶稣——被一个不洁净的妇人触摸后,仍可进入他的表明。

   当耶稣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后,就吩咐人给他东西吃。这证明她已经恢复正常健康,而不需要长时间复元(参彼得岳母的相似情况;四39)。在这事件中,女儿的父母惊奇得很(exestesan,[他们惊讶得忘形];参二47),但并非害怕。耶稣嘱咐他们,不要把这神迹告诉人,必然是源于他不想人过早公开宣称自己是弥撒亚,而直等到在耶路撒冷他自己正式宣告这一样的实应。

 

E.      耶稣对门徒的教训(九1~50

路加有关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这段落,是以几件重要事情来结束的,透过这些事件,耶稣也教导了他的门徒。对路加来说,在这章经文中的事件虽然重要,却并非他讨论的关键。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对路加而言,正是耶稣事工中的重要部分。这章所记载的事件,给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四14~50)带来高潮,而它亦成为一道桥梁过渡到他在九51开始的耶稣撒冷旅程。

1.       差遣十二门徒(九1~6

(太十5~15;可六7~13

  1~6 耶稣差遣十二个门徒时,嘱咐他们要完成使命中的两项任务:宣讲神国的道医治病人。因着耶稣已赐给他们能力dynamin[属灵的能力];参四1436,五17,六19,八46)和权柄exousian,[行使能力的权柄])胜过鬼魔和肉身的疾(八26~56,所以他们必定能够完成这个使命。他们的医治事工是为证实他们的宣讲事工。十二门徒在耶稣的权柄和能力下施行医治,这事实表明耶稣就是那位能引进神国的弥赛亚。因此,百姓必须相信这十二门徒。百姓可以透过接待这些在 耶稣之权柄下事奉的人,来证明他们相信十二门徒——也等于相信弥赛亚。

  这里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耶稣那些关于他们实践传道事工时,方法上那些令人觉得怪异的指示(九3~5)。这次的使命需时不多,因为他们要回来向耶稣汇报(第10节)。为何十二门徒不用携带日用品或银子呢?这是因为他们的任务是短暂的,也可以藉百姓对他们的反应,来显示他们是否接纳耶稣作为弥赛亚这声称。人若相信这信息和弥撒亚性质的医治,必乐意与十二门徒分享;人若不相信必然受审判(4~5节).倘若某城拒绝十二门徒,门徒就要把该城的尘土脚上剁下去。当时犹太人若从外邦地方回家时,他们会将脚上的尘土摇落,用作表示他们与外邦人断绝联系。同样,藉此十二门徒便表明某些犹太城镇的居民,如外邦人一样不听或不信。这样,耶稣便叫整个地区有机会相信他的信息和使命。路加讲述十二门徒走遍各处,大概是指加利利地区的每个地方,而不是指全国的每处地方。

 

2.希律问关于耶稣的事情(九7~9

 

   (太十四1~2;可六14~29)

  7~9 当十二门徒走遍各城各乡的时候,他们的事工引来了很多的注意。甚至负责管治加利利地区的分封的王希律(参三1),也听见他们所作的事,但他却不明白。希律显然不相信复活,他知道耶稣不可能是施洗约翰,因为在不久之前他已经把他处死了。又有人说,耶稣可能是从死里复活的以利亚或另一位旧约先知。路加这段记事的重点,似乎是要指出每一个人,甚至连政府最高层的人物,也在谈论关于耶稣和十二门徒的事奉。

 

3.耶稣给五千人吃饱(九10~17

(太十四13~21;可六30~40;约六1~14

  只有五千人被喂饱这神迹是四卷福音均有记载的。从多方面来说,它是耶稣神迹事工的高潮;而耶稣设计这神迹的目的,是为显明自己门徒的信心。

10~11 现在路加称这十二个门徒为使徒apostoloi)。先前耶稣已曾这样称呼他们(六13)。使徒大概是回到耶稣在迦百农为根据地的家里。耶稣就带他们越过约旦河,前往位于加利利东北边的伯赛大去。(然而,也有人说伯赛大是位于迦百农西南边今天被吃称为提百加[Tabgha]的一个小镇),与往常一样,众人又跟着他去,耶稣亦继续传讲神国的信息。耶稣已曾差遣十二使徒往外传道,他自己也医治那些需医的人。紧接的神迹,极度表明耶稣就是弥撒亚,全然能够供应自己百姓的所需。希律曾提问过耶稣到底是谁(九7~9),稍后,耶稣也再次提出这同一个问题(18~20节).给五千人吃饱(10~17节),为门徒确定了这真理:耶稣确实是那位弥赛亚。

  12~17 聚集的百姓明显不是本地人,因为门徒渴望耶稣叫众人散开,好让他们能够向人借宿找吃的。倘若这些人告诉他的门徒给东西百姓吃时,他正向门徒表明要满足这人群的需要并非是人们能够完成的。门徒承认这点,并且提出若要喂饱他们,就必须为这些人买食物。门徒明言: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这肯定不能满足广大人群的需要。毫无疑问的,五千人(andres,[男性])这个数目只是一个约数,而且没有吧同在的妇女和孩童算计在内(太十四21)。如果连后者也计算在一起,那么,总数可能超过一万人。

  当百姓每五十个人一排的坐下(为使分派食物较容易),耶稣就感谢父神,并叫门徒作为侍应生分派食物。在餐宴结束后,门徒共收集了十二篮子的零碎食物。这大概是为了要给每个门徒一篮子食物。这里所用筐子(kophinoi)这字,是典型的犹太人的商业用字。喂饱四千人(可八8)后所剩下的七个篮子(的食物),是另外一种不相同的篮子。耶稣藉着这次供应的行动,已表明自己能完全满足整个以色列民族。倘若百姓肯相信他的信息,他就是那位能提供丰硕的人,这神迹,使我们想起当以利沙在讲论主的道并以少许的食物喂饱了许多人,并且也有剩余的事迹(王下四42~44)。

 

4耶稣教训人关于他的身份和使命(九18~27 

 

(太十六13~28;可八27~1

  在这段落里,耶稣首先教导他的门徒关于自己最终的使命——他必须受死的事实。

  18~21 马可说这事情发生在前往该撒利亚腓立比北部的路上(可八27),当时,耶稣主动询问门徒有关百姓说他是谁的问题(参路九7~9),但耶稣特别有兴趣知道的是,门徒认为他是谁,彼得就代表全体门徒回答这问题,肯定地耶稣就是神所立的基督(亦即弥赛亚),虽然距离五饼二鱼的事迹,已有一段时间,但路加的暗示似乎是耶稣在该事件中已足够使门徒衷心确认他就是弥赛亚。耶稣不想其他人知道这事(第21节),因为这不是适当公开宣告自己是弥赛亚的时候,这公开宣告将会在稍后时间出现,这宣告耶稣在较早前也曾提及。

  22~27 这几节经文的主题是死亡——耶稣的死和他跟随者的死。他指出犹太人领袖在他死亡的事情上会扮演明显的角色(第22节)。耶稣在这里亦同样首次作出他必从死里复活的指示(第22节)。接着耶稣就讨论他的跟从者的死亡,他们需要以耶稣所拥有的相同态度来面对死亡和生命。每个人都当舍己,不想及自己的好处。同时,他必须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就是承认自己为着那一位而背负十字架是正确的(参十四27之诠释),最后,他必须跟从耶稣,甚至殉道。

 

 

耶稣在这环境下所讲的说话必须以他们所身处的历史背景中来了解。在不久之前,门徒已积极地参与向国民讲论弥赛亚和他国度的计划。毫无疑问,许多人想这些门徒已置生死于度外。他们放弃了他们的收入来源,并且因着与耶稣结盟而深陷险境。但耶稣向他的门徒保证,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他们已选择了真正的珍宝(九24~25.百姓应以信心作回应,并且认同这计划(第4节)。但那些不认同神国计划的人必遭拒绝(第5节)。耶稣也以同样的方式提出,倘若某人以他和他的道当作可耻的(即不认同他或不相信他的宣讲),人子在将来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因此,那世代的百姓为了逃避将来的审判,而与耶稣和他的门徒站在一起,那实在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审判将发生于当耶稣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参帖后一7~10)。

  耶稣补充说,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神的国。长久以来,对这的断言的解释,已有不少的观点被提出;其中四种罪普遍的观点是:(1)耶稣正言及基督徒在五旬节所开始的使命。当然在五旬节那天,除了犹大已经死亡外,绝大部分的使徒都目睹当日的行动。然而,将五旬节与神国认同,便会破坏旧约中很多关于神国的教训。(2)耶稣正言及耶路撒冷的毁灭。然而,无论以什么途径来看,也是很难看出,它可以象征神的国度。(3)耶稣的意思并不是说门徒会与他同死,而是在他死后继续广传福音,但这仍然难以看出这门徒所熟稔的——旧约中的神国之关联。(4)耶稣正讲及有三位使徒将伴同自己登上变像山的事情。变像事件可以让门徒先尝神国的荣耀。这似乎是最佳的观点。路加将这教训(路九27)与变像的记叙(28~36节)相连起来。

 

5.耶稣在三个门徒面前改变样貌(九28~36

(太十七1~8;可九2~8

  28~31 耶稣说了这话约有八天之后,就带着三个门徒上山去祷告。但马可记载这事是发生在六天之后(可九2)。倘若我们明白马可所讲的只是介于其间的日子,而路加则包括了耶稣教训的日子,和变像发生的当天,就明白这两个记载是没有矛盾的了。虽然有人说变像的地点是他泊山,但认为它可能发生在靠近该撒利亚腓立比的黑门山这看法较为可取(参可八27.在变像当中发生了三件事情:

(1)       耶稣的面貌改变和衣服洁白放光。这使人立刻想起当摩西接受那两块刻上诫命的石版时,他的面发出耀眼光芒的情景(出三十四29~35)。

(2)       摩西以利亚也在荣光中显现,同耶稣说话。摩西和以利亚的身体从未被人发现。神亲自埋葬摩西的身体(申三十四5~6),而以利亚没有经历死亡就直接被提到天上(王下二11~1215~18)。这两个人正好代表了以色列的开始和终结,因为摩西作为一位立法者,给国家奠下根基,而以利亚在神大而可畏的日子降临之前要回来(玛四5~6)

(3)       摩西和以利亚在谈论耶稣去世exodon,[出去或离开]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去世]乃是指耶稣必须离开这世界,藉此带来救恩——就像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离开)一样。这离世事件将要在耶路撒冷成就。从这时开始,耶稣曾多几次提出,他定意王耶路撒冷去(路九5153,十三33,十七11,十八31)。所以,耶稣不希望自己的神迹在那时候广泛地被公开,因为事情的成就必须在耶路撒冷。这从摩西和以利亚的说话中可获证实。、

32~33 有三个门徒与耶稣在一起,这数字使我们想起与摩西一起看见神的三个同伴——亚伦、拿答和亚比户(出二十四9~11.彼得,雅各和约翰在变像开始时,都在打盹。稍后,当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祷告时,这三个人和其他门徒也睡着了(路二十二45)。当这几个门徒醒过来后,他们发现自己正身处在荣光之中。他们肯定自己处身在一个国度的环境里面,这促使彼得想起了一个念头——要为他们搭三座棚。彼得可能想起住棚节,一个长久以来皆以那要来的国度(参亚十四16~21)相连的收获的节期。彼得好像假定了那国度已经来临。

  路加插了一句话——彼得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其含意并非指彼得误解了那国度的环境之意义——在这里,他是正确的。问题是他已经忘记了耶稣的预告:他必须受苦(路九23~24

   34~36 当彼得还在说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在文法上,[他们]这个字可以指三个门徒,或者指所有六个人[耶稣、摩西、以利亚、和那三个门徒]。但更合理的是指耶稣和两位属天的访客,连同那些在惧怕中的门徒。云彩通常是象征神神圣的同在(出十三21~22,四十38)当时,门徒或许以为耶稣正被离开他们,使他们再不会看见他。

  正如耶稣受洗的情况一样(路三22),这儿也有声音向那些见证这事的门徒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选择的,你们要听他。熟稔旧约圣经的人,如门徒一样,都会立刻知道这说话(特别是[你们要听他]这句)是引自申十八15的一段弥赛亚预言:将来有一位较摩西更伟大的先知,百姓要听从(即服从)这位先知。

  忽然间,门徒只看见耶稣一人在那里。那时,门徒没有将所看见的事,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变像中的经历正应验了耶稣的预言(路九27)。这三个门徒在他们死前,确实地看见了神国的显现(参彼后一16~19)

 

6.耶稣医治害癫痫病的孩子(九37~43

(太十七14~18;可九14~27

  37~43 变像可能发生在晚上,因为路加特别提及在第二天,他们四人下了山,并且有许多人来迎见耶稣。其中有一人恳求耶稣前往看顾他被鬼附的儿子,因为耶稣的其他门徒比较简直是不可能,只有耶稣能够帮助这个孩子——就好像他是唯一一位能够帮助全世界的人一样。门徒没有耶稣就没有能力。当那孩子被治愈后,众人都诧异exeplessonto,[他们的意识的爆发];参二48;四32神的大能。

 

7.耶稣教导门徒有关自己受死的事情(九44~45

44~45  就在群众感到诧异之际,耶稣第二次教导门徒他将会死亡,因有人要把他交在(NIV[出卖]人手里。但是,他们不明白这话,因为它的意思乃是隐藏的。明显地,门徒乃被耶稣既有荣耀的大能,又怎可以经历这种卑贱的死亡这矛盾所困扰。他们亦不明白怎能将群众对他的神迹所产生的反应,拿来与他预告民众会转过来攻击他及伤害他的事情,相提并论。

 

8.       耶稣教导门徒谁将为大(九46~50

(太十八  1~5;可九33~40

  46~50 这段落(九1~50)以耶稣教导门徒对伟大的态度来结束。他已向他们揭示自己作为将神国引进的弥赛亚这事。可能这事实促成门徒产生在神国中谁为大的争论。耶稣提出了一个原则:谁在他们中间最小,谁便为大。这种服侍的态度正是主耶稣的特征,弥赛亚是甘愿为所有人十字架的。

   与这谁为大的谈论相连的,是约翰企图禁止某些人耶稣的名赶鬼的事情。约翰的理由是那一个人,不与我们一同跟从主NIV[非他们其中一人])。约翰必定想到,如果其他不是十二门徒之一的人也能赶鬼,这样,门徒本身的伟大性就缩减了。耶稣的回答是:不抵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这表明十二门徒不应自视为神的独家代表。反之,他们要喜乐,因为神的能力同样藉着其他人在地上彰显。如果他们能够流露这态度,就表明他们真正尝试来服侍弥赛亚了。

 

V耶稣面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九51~十九27

   路加这冗长的叙事,由两部分组成:(1)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旅程中被大多数人拒绝(九51~十一54),和(2)耶稣在这被拒的角度下教训自己的跟随者(十二1~十九27)。

   前段(四4~50)论到藉着耶稣在加利利的事工所证实的身份。但在这段落里,身份的认证再不是主要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他会否被人接纳。耶稣并没有被大多数国民接纳,因此,他开始教导他的跟从者,他们应如何在反对的情况下生活。

A.      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被大多数人拒绝(九51~十一54

这段落以耶稣在一个撒玛利亚人的村庄中被拒的事件(九51~十一56)开始。当然,撒玛利亚人拒绝耶稣乃是意料中事,但这拒绝,却成为随之而来的拒绝的样板。当耶稣被控诉拥有鬼魔的力量时,正是他被拒的高峰(十一14~54)。

1.       耶稣和撒玛利亚人(九51~37

(1)       耶稣在一个撒玛利亚人的城中遭拒绝(九51~56

   51~56 在变像中(九28~36 ,摩西和以利亚言及主在耶路撒冷去世([离世])的事情;因此,在变像后,他就定意朝着耶路撒冷去。耶稣曾数次造访耶路撒冷,但路加把它们省略不用,用以强调他的论点——耶稣必须上耶路撒冷并表明自己的弥赛亚身份,然后离世。在途中,他打发使者在前头走,但撒加利亚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犹太人与萨玛利亚人的冲突,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犹太人与萨玛利亚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门徒的反应,尤其是雅各约翰,是想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毫无疑问,他们正想起以利亚(王下一9~12)——这位用火来烧灭那些反对神的工作的人。但另一方面,耶稣却要求容忍。但这并非暗示反对耶稣和他的跟从者是正确的。那些拒绝耶稣的撒玛利亚人,将来会因着自己的拒绝而受审判。然而,耶稣尚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必须继续向耶路撒冷前进。

(2)       耶稣教导作门徒必须彻底委身(九57~62

     (太八19~22

在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中,路加导介了三个渴想加入这行列的人。

 

57~58  有一人进前来表示无论他们往那里都要跟从。耶稣的回答是,一个渴望跟从他的人,必须放弃跟从者亦然。他们现在正前往耶路撒冷,而那里却是耶稣被处死的地方。

  59~60 耶稣使用他呼召门徒的相同说话(五27),来呼召另一个人。对这人的回答:他要先回去埋葬他的父亲,有不同的解释。有人主张那人的父亲已经死了,若真是这样,就使人感到有一点奇怪,因为他当然已经参加了葬礼的程序。更合理的是,那人的父亲快将死亡,于是他请求在跟从耶稣前,让他稍候一会。或许,这人仍想得到他父亲所遗留下来的产业。耶稣的回答: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暗示了只有在属灵上已死的人才能够埋葬属肉体的死者,路加的重点是:传扬神的国是非常重要的,是急不容缓的。当然倘若那人撇下一切来跟从耶稣,在社会中会遭人耻笑和毁谤;但这与传扬神的国和跟从弥赛亚相比,就毫不重要了。门徒必须作出彻底的委身。

  61~62 第三个人只想回辞别他家里的人。当以利沙正在耕地时,以利亚允许以利沙作这样的事情(主上十九19~20)。耶稣的说话强调了一个事实,就是神国的信息,远比任何别的事物更重要——甚至包括自己家中的成员。这信息和弥赛亚是不能被延缓的,耶稣的信息比以利亚的信息更重要,并且要求完全的忠贞。耶稣的仆人不应拥有纷扰物,好像一个农夫开始耕地时便不会向后看一样。既然耶稣正在他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上,所以这人必须立刻决定他要做的事情。有趣的是:路加并没有记载与耶稣交谈的这三个人之谈话结果。

 

(3)       耶稣差遣使者出去传道(十1~24

   这段落包含的指示,与九1~6 给予十二门徒的指示近似。在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上,耶稣差遣使者前往所有他要到的城镇,以使人有机会接受他的信息。在四福音中,只有路加记载这事情。

a.       选择七十人(十1~16 1~12 耶稣向那七十个人颁下命令。(有些希腊文抄本在第117节的记载是[七十],也有作[七十二]的,而两种读法都具备强而有力的支持,NIV采用后者。)这七十人是在十二门徒——他们显然是与耶稣一起上路的——以外。这七十人是为耶稣预备道路的,这样当耶稣进到某时,某城已为他准备妥当。当耶稣说,……主打发工人出去时,他乃是暗示那些祈求的人亦要成为工人(第2节)。他们的使命是危险的(第3节),并且是急不容缓的(第4节)。这七十人会从那些接受他们信息的那里,就可以表明他们是否相信神国的信息。对于那些肯相信的城市,信息就是,神的国临近你们了。弥赛亚正要前来,他能够引进神的国度。即使那些拒绝这信息的城市,它们仍被告之神的国临近了。(有关将他们脚上尘土擦去的意思,请参九5之注释)。

     13~16 耶稣向那些拒绝这七十位使者的城市警告说,他们这拒绝意味着他们拒绝耶稣和他的父亲(第16节)。耶稣特别提出两个在加利利海北边,耶稣早期行神迹的地区内的城市——哥拉汛伯赛大。他也特别提出迦百农(他的第二故乡),也是耶稣曾施行神迹的地方。这信息是清楚的:这些城市(无疑它们也代表了其他城市)所受的审判会较异教的城市——如推罗西顿(参第12节的所多玛)更厉害,这些城市从未领受过主奇妙的神迹和话语的益处。

  b.七十人回来  17~20 当这些使者回来时,他们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奉耶稣的名,就是鬼也顺服了他们。这是真确的,是因耶稣已赐给他们的权柄。他们有这样的权柄是因为撒旦的能力已被耶稣摧毁了。耶稣回答他们说:我曾看见撒旦从天上堕落,便闪电一样。耶稣并非说撒旦在方才这刻才被赶逐,而是他的能力已被粉碎,并且他已受制于耶稣的权柄下。然而,耶稣说:他们不应该因为自己能够奉他的名行事而欢喜,而是因为他们的名记录在天上。信徒与神之间的个人关系,才是他们喜乐的原因。赐给这些工作者的权柄,以及应许他们不为蛇和蝎子所伤害,又是为当时的特别情况而有的。

   c.耶稣在圣灵里欢乐(十12~24;太十一25~27)十21~24 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乐(参看第20节那七十个人的欢喜)。路加常常提及圣灵在耶稣生平中的工作。在这里,神的三个位格皆清楚可见:圣子耶稣在圣灵的能力里完成父的旨意。每个位格各有其特殊的功用(21~22节)。

  那些跟从耶稣的人,并非这个民族里的重要人物;他们未被视为是聪明通达的。他们若变成婴孩般进入神的国,便可因此可认识子和父。这些门徒正生活在一个许多旧约先知和君王所渴望目睹的时机成熟的日子,就是弥赛亚的日子里。

(4)       耶稣教导谁是人的邻舍(十25~37

   25~37 好撒玛利人大概是路加独有的最著名的比喻。它必须从两个层面作解释。第一层面的教训是浅白的:人应该像那个好撒玛利亚人一样,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第37节)。如果人有爱邻舍的心,他就会看见邻舍的需要并帮助他。然而,从耶稣被拒绝的文脉来看,在这比喻了里面,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拒绝帮助那落在强盗手里的人,一个被逐者。耶稣却像那萨玛利亚人一样,一个被犹太人驱逐的人,但仍愿意寻找和拯救濒临灭亡的人。他直接反对当时的宗教制度,这主题使人想起耶稣从前对一位法利赛人所讲的话(七44~50)。耶稣要去到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那里,这主题越来越明确了。

  有一个律法师问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问题在不同情况中也曾出现(太十九16~22;路十八18~23;约三1~15)。但在这情况下,却不是诚恳的,这可从经文中的两个要点看出:(1)律法师想试探耶稣。(他称耶稣为夫子(didaskale,在路加的用词中,相等于犹太人拉比.(2)在耶稣回答那人的问题后,路加记载那人渴想显明自己有理(路十29)

  耶稣藉两个问题来回答他的提问(第26节),驱使那律法师回到旧约的律法里去。律法师正确地引述申六5和利十九18来回答耶稣的问题。人必须….和他的同伴,以致能适当地遵守律法。耶稣断言如果他这样行,就必得生存。

  那人的回答应当是:[我如何能作这事呢?因我是没有能力的,我需要帮助。]但他却尝试[显明自己有理],换言之,他反对耶稣话语中的含意,以作自辩。于是他发出另一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藉此将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

  耶稣藉宣讲好撒玛利亚人这比喻来作回答。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程约有十七哩,但斜距却接近三千尺。这是一条危险的旅途,因强盗易于埋伏在险峻迂回的地方。有一个被视为会爱其他人的祭司,竟回避这一个受伤的人,可能是他的同胞,一个犹太人。

  利未人是利未得子孙,但不是亚伦的子孙,他们在圣殿中协助祭司(亚伦的子孙)工作。

  撒玛利亚人是犹太人所轻蔑的,因他们的祖先是犹太人和外邦人混婚的。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竟然是一个撒玛利亚人来帮助这半死的人,给他包扎伤处,将他带到店里,并替他支付费用。耶稣藉着这提问:那一个是…..邻舍呢?(路十36)来教导一个人应该成为他所遇见,任何有需要者的邻舍。终极的[邻舍],就是主耶稣,他的怜悯心肠,与犹太宗教领袖眼见正在灭亡而毫不同情的情景,行成了强烈的对比。耶稣使用一个命令。吩咐他的跟从者要活像那位真邻舍,来结束这教训(第37节)。

2.耶稣教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专注于他(十38~42

38~ 42 这经文的焦点并不是人不应理会家庭的杂物,而是人对耶稣的合宜态度:聆听和遵行他的话。马太接耶稣到自己家里的村庄是伯大尼(约十一1~十二8),在耶路撒冷东面几哩的地方。耶稣在世上最后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伯大尼。路加对这两位姊妹之间的描绘,是一个尖锐的对比。当马大正在预备饭食时,马利亚却在耶稣脚前坐着并聆听。不可少的只有一件(路十42),这片语是指要聆听他的话语而言,这是马利亚已经选择了的。同样的主题也见于在八1~21.

3.       耶稣有关祷告的教训(十一1~13

十一1 耶稣在他生命中每个关键时刻都祷告。他在受洗时祷告(三21),又在择选他的门徒时祷告(六12)。他常常单独祷告(五16,九18),并和那些与他一起的人一同祷告(九28~29)。他为西门祷告(二十二32),在(客西马尼)园中被出卖前,也在祷告(二十二40~44)。甚至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还在祷告(二十三46)。一个门徒,对耶稣的祷告生活有深刻的印象,于是便请求耶稣教导他们祷告

(1)       耶稣的模范祷文(十一2~4

(太六9~15

  十一2~4 在这模范祷文中,耶稣以这个亲密而直接的称谓来开始。在耶稣的祷告中(参十21),这对神的称谓,某程度上,可算是其中的一种特征。接着,他提出五项祈求。首两项论及神的权益。第一项祈求,是神的尊为圣hagiastheto,源自hagiazo,[分别或圣化],或像这里的意思[被尊为圣洁])。因此,这是祈求神的声誉应被人尊崇。

  第二项祈求是:愿你的国降临。施洗约翰、耶稣、十二门徒,和那七十个人,已曾宣告神国的来临。当一个人为那要来的国度祷告时,就是认同耶稣和他的跟从者的信息。

  第三项是祈求日用的饮食。饮食是指供营养和裹腹的食物之一般性用字。所以,这是为当天维持生命所需之食物的祈求。

  第四项祈求是关于人对神的关系——罪得赦免。路加已经将赦罪和信心相连(七36~50)。一个人在恳求赦罪时,表明了他的信心——神必会赦免他。这样的一个人接着便可以藉着饶恕别人来证明他的信心。

  第五项祈求是: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既然神不想人犯罪,那么,为何要作出这样的祷告呢?它的意思是耶稣的跟从者,必须求 神拯救他们脱离那会使他们犯罪的境况。与教法师相反(十25~29),他的门徒了解自己易于陷在罪里。因此,耶稣的跟从者必须请求神帮助他们过一个公义的是生活。

(2)       耶稣用两个比喻教导祷告的功课(十一5~13

十一 5~8 第一个比喻是关于在祷告中的迫切。在路加福音里,藉坏榜样来教导好功课是常见的(参十六1~9,十八1~8)。与这个不愿接受搅扰的人相反,神渴望想他的百姓向他祷告(十一9~10)。所以,耶稣鼓励百姓在祷告中应恒切,这并不是要改变神的心意,而是在祷告中应坚定,直到获得自己的需用。

十一9~13 第二个比喻特别提到,天上的父亲只会把的,而不会把有害的东西给他的儿女。耶稣鼓励百姓向神。他提到人肉身的父亲尚且直到拿好的食物,而不是有害的食物给他的儿女(有些看起来可能像蛇,而巨大的白色蝎子的身体也可能会被误作鸡蛋)。而天父,岂不更将好的东西给他的儿女吗!

耶稣明言:这好东西就是圣灵。这是跟从耶稣的人将会得到的更重要的礼物(参徒二1~4)。天上的父亲赐下属天的礼物,也赐下地上的礼物。今日的信徒,不用再祈求圣灵的来临,因为门徒(为着圣灵)的这个祷告,已在五旬节中蒙应允了(参罗八9)。

 

4.       耶稣被拒事件的增加(十一14~54

这段落记载了耶稣和他的信息遭拒的高峰。在这次事件以后,路加开始记载耶稣的教训,指出门徒应如何生活在被拒当中。

(1)       耶稣被指控有鬼魔 的能力(十一14~26

(太十二22~ 30;可三20~27

   在路加福音里,[]这个用语出现了十六次,而[污鬼]NIV[邪灵])一词则出现了八次。耶稣拥有胜过鬼魔的权柄——他弥撒亚式权能的一个记号(七21,十三32)。鬼魔本身也确认这个权柄(四31~41,八28~31),而耶稣的敌人也同样知道(十一14~26)。耶稣有权柄胜过鬼魔和赐给别人制服鬼魔的力量(九1),使群众感到诧异(四36,九42~43)。

十一14~16 当看见耶稣一个鬼一个哑巴身上赶出来以后,在群当中却有认为,他是靠鬼魔,即别西卜的能力作这事。这冠与鬼王的用语,显然是指撒旦而言的名字,其原来的意思是[众王之王],但却被一个相关用字所歪曲,而成为[苍蝇之主](参王下一2)。这对耶稣的攻击是,他是被撒旦所拥有的。另有一组人请求耶稣从天上显一个神迹。但他们的请求大概不是诚恳地额,因为路加将他们与先前的一组人相连,并指出他们是试探主的。

十一 17~ 20 耶稣作出一个双重的回应。第一,他说:如果人以为撒旦逐属他自己的,这实在是荒谬的,因为这样便会削弱他的地位和度。第二,耶稣指出那些控诉他的人的双重标准。倘若他们宣称他们的子弟赶鬼是靠着神的能力,这样,耶稣赶鬼必然也是靠着神能力NIV   [指头]。因此,神的国已经临到他们了。

十二21~22 关于耶稣这个壮士和另一个更壮的人的比喻,确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从上下文来看(17~20节),那个壮士是指撒旦而言,至于另一个更壮的人就是基督自己。若是这样的时候,路加便不用明言基督攻击和打败撒旦了。在路加的思想中,又或许是撒旦的最终受绑。无论如何,这比喻的重点是,耶稣 就是那更壮的一位,因此,他有权来分赃。在这例子里,那些赃物包括往昔被鬼所附的人,如今他们不再属于撒旦了。

十一23~26(太十二43~45)耶稣明言:在基督和撒旦的争战里,并没有中立的可能性。那些观看的群众,必须立定主意。若他们认为耶稣是靠着撒旦的能力来赶鬼,这样,他们就是主动地抵挡耶稣。

记载在路十一24~26 中的耶稣的言论是难理解的。大概耶稣是以言及先前被鬼附的那人,并以他作为每一个被鬼附之人的象征。重要的是,这人必须接受耶稣对自己就是弥撒亚的宣告,不然的话,他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马太记载耶稣将这情况与当时得闻他说话的世代之百姓所要面对的事情作比较(太十二45)。

(2)       耶稣教导人要遵守神的道(十一27~28

   十一27~28 这教训与八19~21 的相似,在人生中,家庭关系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个女人注意到,最为耶稣的母亲(怀你胎的,乳养你的),定然是极奇妙的事。在那时代,肉身关系的观念是很吃重的。整个民族都以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这事实为荣(参约八33~39。耶稣指出,若肉身关系与聆听和遵行神之道相比较,便不足道已。正如路加所强调的,福音并非只赐给以色列人,而是为着所有信靠基督的人而有的。

 

 

(3)       耶稣拒绝施行神迹(十一29~32

     (太十二38~42;可八11~12

   十一29~32 是法利赛人要求耶稣行一个神迹(太十二38;可八11),路加却,没有提及。神迹(NIV[记号])是指一个表明所宣讲的信息是真实的一种确认性神迹。群众不愿意在没有外证下便相信耶稣的说话。

   耶稣的回答是:除了约拿的神迹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路十一29)。约拿的神迹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许多人说,这是约拿肉身的外貌,因他的皮肤已被那海怪的胃液漂得雪白了。然而,文脉中并没有这样的指示。[约拿的神迹]必然是约拿所说的话(32[所传的]);当他濒临死亡之际,神奇妙的保守。尽管他们没有物质上的证据,尼尼微人仍相信约拿的说话。耶稣有关南方的女王的说话,也加强了这种解释的力量。那位女王长途跋涉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王上十)。她基于所闻,采取行动,并没有任何外在的这证据。这点是清楚的:正在聆听耶稣说话的这世代,对比起在往昔的世代中,某些聆听神说话的外邦人,他们的信心实在是相形见绌的。因此,外邦人甚至可以起来定这世代的罪。耶稣断言有一些事情(中性,而非阳性名词)比所罗门更大(31节),也比约拿更大(第32节)。这某些事情就是在耶稣这人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神国。因此,百姓在没有神迹之下,也应当聆听和相信。

(4)       耶稣强调人要回应他的教训(十一33~36

   十一33~36 耶稣常用比喻来教导门徒,因为他们已听从他的话,并有明光照亮他们(第36节)与别人分享。当一个人的眼睛(像灯一样般)能够对光作出适当的反应时,他便能有正常的功能。因着接受耶稣的教训,便表明他们全身光明(34~36节),并从他的教训中得着益处(参八16~18之注释)。

(5)       耶稣被法利赛人指控和质疑(十一37~54

  (太二十三1~36;可十二38~40

   十一37~44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晚膳。但耶稣饭前,并不遵守礼仪上的洗手习惯,而使这法利赛人感到非常诧异。耶稣聚焦在法利赛人的 一个特征——勒索上,并明言他恩应当注意洁净自己里面,正如他们关心洗净自己的身体外面一样。显示他们里面是洁净的一个指引,就是他们愿意把物质的东西施舍给(穷)。但这并非意味他们的施舍行动能赎他们的罪,而是这样做,就可以表明他们与律法和神有合宜的关系。

  十一42~44 耶稣接着便向法利赛人宣告三个祸(定罪的审判),因为他们漠视公义和神的爱。他们被律法上的礼仪所捆绑。甚至细小的薄荷、芸香等植物也要献上什一捐。这使他们成为伪善者(参十二1)。他们满心骄傲,喜爱会堂里的首位。与其说法利赛人正确无误地引导人,倒不如说他们使凡跟从他们的人都被玷污,好像一座不显露的坟墓一样,当踏足其上时,便会叫一个犹太人在不知不觉间被玷污(民十九16)。法利赛人惧怕因礼仪上的不洁而被玷污,但耶稣指出他们的贪婪、骄傲和邪恶已玷污了整个民族。

   十一45~52 耶稣接着又向律法师宣告三祸(46~4752节)。他们把担子放在别人身上,这有效地使他们离开了知识的道路。他们修筑先知的坟墓,因而认同了他们那些杀害先知们的祖宗。表面上他们似乎尊敬那些先知,但神知道他们骨子里是拒绝先知的。因此,他们要负起流众先知的血的这罪的责任。亚伯的血撒迦利亚的血,是指杀害那些参与事奉神的无辜者。亚伯是第一个无辜的牺牲者(创四8),而祭司撒迦利亚(不是写先知书的那位,参太二十三35)是旧约最后一位殉道者(代下二十四20~21;历代志在希伯来文旧约的次序里,是最后一卷)。当耶稣提出他们不单自己是远离知识(即耶稣的教训),并且也取去那知识的钥匙,换言之,当他们使知识远离别人(参路十三14时),耶稣对他们的指控益趋厉害。

 十一 53~54  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开始极力的催逼NIV{猛烈的反对})也耶稣。他们不断地询问他,密谋攻击他,并希望拿他的话柄(找出他讲论中的错处)。

 

B 鉴于被拒绝,耶稣教训他的跟随者(十二1~十九27

     耶稣首先教导他的核心门徒几个真理(十二1~53),然后向众人作出教导(十二54~十三21),然后向众人作出教导(十三54~十三21),耶稣教导有关神国子民的事情(十三22~十七10),并基于再临的神国而教导门徒应有的态度(十七11~十九27)。

 

1.耶稣教导他的核心门徒(十二1~53

(1)       耶稣教导他们没有恐惧好的作见证(十二1~12

 十二1~3 耶稣首先说明伪善(虚伪)是愚蠢的,因为每件事最后比被显露出来(参八17)。所以,,门徒应当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公开,而不是作一个伪善者。他警告他门徒 防备法利赛人的酵——他们的教训,因为它是假冒为善的。在圣经里面,酵通常是指某些邪恶的事情(参可八15)。

  十二4~12 (太十 28~31)耶稣继续教导他的门徒(我的朋友)应一无所惧(路十二47;参第32),因神必关顾他们。他们应当惧怕那位有权柄将人丢在地狱里的神,而不是那些只能杀害他们肉体的人(参十一48~50)。这便成为十二23的自然推论——神知道每件事情。门徒在心目中远比那些只能卖少数银子的麻雀五个麻雀卖二分银子)为重要。[银子]assarion)是罗马的一种铜币,价值约等于十六分之一的达拿利(denarius,一天的工资)。这字只在此处和太十29使用。神既然眷顾普通的小雀鸟(参路十二22),他当然也关顾那些属他的人;甚至知道他们头发的数量。

 8~10 节的重点是,门徒必须作出抉择。认的意思是表明门徒已确认耶稣是弥赛亚,因此,他们得以踏上救恩的道路。那些不承认他的人,是自绝于救恩之途的。耶稣将这逻辑推前一步,他提出人若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在太十二32,耶稣将这行动与那些拒绝他工作的法利赛人相连。明显地,法利赛人曾被圣灵所折服——耶稣确是弥赛亚,但他们却拒绝他的见证。他们永远不能蒙赦免,是因为他们拒绝了神唯一的救法。(与此相对的是,耶稣自己那几个地下哦那个,虽然他们最初拒绝了他(约七5),甚至说出一些干犯人子说话,但后来他们相信(徒一14),并得蒙赦免。)

   耶稣接着应许他的门徒(路十二11~12),当他们因传道和教训(徒四1~21)而遭人控告并带到官府面前的时候,圣灵会指教他们当说的话。与耶稣的敌人——那些亵渎圣灵者相反,耶稣的跟从者将会得着圣灵的帮助。

(2) 耶稣教导关于贪婪的事情(十二13~21

  十二 13~21 这段经文说明耶稣要人免去一切的贪心的教训。有人希望耶稣能嘱咐自己的兄长以等量的分配来给他分开家业。耶稣的论点是: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门徒必须学习生命比物质事物更为重要这功课。为解明这教训,耶稣宣讲了一个财主的比喻:一位财主不断建造更大更大的仓房收藏自己一切的粮食和财物,他的态度是,因为自己已拥有一切想望的和需用的,故此,自己必能过一个舒适的生活。在这比喻中,神的回应是,这人是愚蠢的(无知的人哪 )因为当他在今夜死去时,他的货财并不能为他作什么。这些财富只能够归给别人。这样的人在神面前是不富足的(参提前六6~10;雅一10)。路加在第十六章中再次讨论这个主题。

(3)       耶稣教导人关于忧虑的事情(十二22~34

           (太六25~34

  当门徒受指导要寻找神国的时候,第31节便成为这段落的高峰。在高峰渐次形成的时候,耶稣宣讲了三件关于忧虑的事情。

  十二22~24 耶稣首先提及忧虑是愚蠢的,因为生命胜于饮食和衣着(参15节)。耶稣又藉着飞鸟(参6~7节)指出:既然他的门徒比所养活的乌鸦贵重,这样,神必定看顾他们。(乌鸦不像麻雀),因为他是食腐肉的,所以不能出售)。

十二25~28 耶稣接着指出思虑是愚蠢的。因为它不能改变环境。人的寿数并不能多加一刻,因此,思虑是无济于事的。耶稣再次走进自然界的领域中(百合花和草),指明神看顾——属他的一切。

  十二29~31 最后,耶稣指出思虑是愚蠢的,因为这是异教徒的态度。异教徒的世界(    NIV;和合本作外邦人)注目于生活的物质,而不注目于生命的终极重要的属灵实体。另一方面,追求属灵事物(寻求神国的人 ,却同样可以从神那里得着物质供应)。

  十二32~34 然后,耶稣告诉爱他的门徒不要惧怕(参47节)。他将他们比作一个小群。是一群似乎没有防卫能力,而易于受袭的人,为了使他们更无防卫能力,耶稣嘱咐他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路加稍后在第十六和十九章中,再讨论这主题),这也是初期教会所做的事(徒二44~45;四32~37.耶稣的论点是,倘若他的跟从者在地上有财宝在天上,这是不会被盗窃,也不会被虫蛀食,并且[在神面前是富足的](路十二21),他们必会注目于神国的事情,因而,必不会限于忧虑的状态中。

(4)       耶稣教导人要儆醒预备(十二35~48

   (太二十四45~51

  在这段落里,耶稣将了两个比喻(35~40节和42~48节);而藉着彼得所发出的问题(第41节)使其相连起来。第二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扩充和说明

  十二35~40 耶稣教导门徒要预备,因为在他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这比喻所描写的场景:有几个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重点是:那些仆人要儆醒不睡,好让他们的主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回家,都能够进入屋内。如果他们是儆醒(第37节)和有预备(第38节)的话,他们的主人将会伺候他们。二更天是下午九时至午夜,而三更天则从午夜至凌晨三时。关于盗贼(第39节)的重点也是相同的——门徒必须[预备妥当]。因为[人子的来到]是意料之外的。

   十二41 彼得的发问使两个比喻相连。彼得想知道第一个比喻的含义所涉及的范围有多大:只是指着门徒说的,还是为着众人说的呢?

  十二42~48 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彼得的问题。反正,这些经文指出,他主要谈论的是那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宗教领袖被假定

是为神治理以色列民,直到神引进自己的国度为止。然而,他们在这工作上失败了;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期待这国度。因着惩罚的严苛(46~47节)。耶稣必不会论及那些没有预备的信徒。他似乎是指着在人子来到时,那些负责管理百姓的国家领袖。没有信心的人(第47节),将会比那些虽然邪恶,但仍不知道有关人子要来之事的人(第48节上),受更严厉的审判。拥有大量神启示知识的不信者,将要为自己对神的启示缺少回应作出答辩。

(5)       耶稣教导人关于被别人误解的事情(十二49~53

(太十34~36

 十二49~53 作为耶稣的门徒,可能意味着,甚至会被自己家人所误解。终极的,他的事工不会带来太平…….乃是纷争,因为某些人会接受他所说的,但其他人却会拒绝。他的事工也会像毁灭的一样(第49节)。耶稣渴望自己事奉的目的能够完成。他的生命和受死必会成为他审判以色列国的基础,这审判会像火一般,炼净以色列民。他所言及的受洗,毋以是指他的受死,就是他曾说那将会成就的(第50节)。耶稣的使命真的会导致他在这里所言的那种家庭分裂的事情(52~53节)发生。家庭分裂,忠贞亦比被破坏。犹太基督徒至今仍遭受自己家庭和朋友的排斥。然而,要成为门徒,人必须愿意忍受这样的困难。

2.       耶稣教导群众(十二54~十三21

耶稣向门徒直接讲论后,便把注意力转向群众,这段落记载了六件以群众为主题的事件,现在他们已成为耶稣事工的焦点。

(1)       耶稣教导人关于预兆的事情(十二54~56

(太十六2~3

十二54~56 耶稣教导群众要对自己所看见的事敏锐地作出分析。虽然他们已观察过他的事工,但他们仍不能确定,他真的是弥赛亚。他指出:他们能够毫不困难第分辨自然界中兆头(西边的云彩和南风——大地的气色)。大他们竟不能识别属灵的兆头。他们应当辨别出如今正在他们中间所发生的事情——耶稣已向人提供神国,而他们竟没有对这提供作出正确的回应。

(2)       耶稣以法庭作示例(十二57~59

   十二57~59  耶稣使用一个法庭作为示例,使他的论点——人必须与神有一个正确的关系,更彻底被了解。甚至在地上,人务要尽力和自己的对头人了结恩怨,这是可理解的——甚至还在路上…….去见官之际——目的是为了避免败诉而下在监里,并要付清那最后的半文钱。当那对头人是神之际,[修和]之事,便更加重要了!([]leptos)只在此处和可十二42使用;参路二十一2.是犹太人的一种铜币,约值八分一美仙)。

(3)       耶稣教导人关于灭亡的事情(十三1~5

十三1~5 耶稣教导众人,灾难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因为我们都是人类。耶稣列举两个为人熟知关于灭亡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涉及当某些加利利人在献上祭物的时候,被彼拉多所杀害。第二个例子是涉及十八个看似无辜的旁观者,在西罗亚楼倒塌时被压死的事情。耶稣的论点是:被杀害或不是被杀害,都不能作为衡量人是不公义或公义的标准。任何人都可能遭杀害,唯有神的恩典才是使人活着。这论点在第3和第5节被带出——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公分母;唯有悔改方能为人在预备进入神的国时带来生命。

(4)       耶稣讲论无花果树的比喻(十三6~9

十三6~9 为了说明他的论点,耶稣在一个比喻里,教导人的生命若没有结出果子来,审判就会来到。一棵无花果树需要三年时间来结无花果,但因这棵树没有结果子,于是主人说:把他砍了罢。但那管理葡萄园的仆人请求主人,多给他一年的时间(今年)。这比喻说明了1~5节的论点:审判要临到那些不肯悔改的人。在这里,耶稣将自己的思想推向前,并提出必须结出果子(参太三7~10;七15~21;路八15)。当人声称信靠弥撒亚时,他必须让人看见在他生命中的具体改变。倘若没有具体的改变,这就像那棵没有果子的无花果树一样,比遭受审判。

(5)       耶稣医治一位妇女(十三10~17

   耶稣藉着在安息日医治一个妇人来说明自己的教训。这插断,是路加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在会堂中的教导。在这叙事中,[假冒为善的人]是个极端重要的用词。临近这段落的开始时(十二54~十三21),耶稣曾称群众和百姓的领袖为[假冒为善的人](十二56)。而在将近结束这段落时,耶稣再次称他们为{假冒为善的人}(十三15),耶稣的论点是,群众和领袖,并非真的有兴趣于神能否或会否在他们的生命中所做的事情。

 十三10~13 路加描写那个女人被鬼附着病了十八年,并被[撒旦捆绑]的(第16节)。既然不能否定事件的历史性,便必须指出路加将这神迹放在这叙述的这点上,明显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这是耶稣的使命要使百姓瘫痪的光景中得释放,并使他们能直立。耶稣一触摸,便叫那个女人恢复直立的姿势,何等生动的示例。耶稣是用他的说话——女人,你脱离这病了,和他的触摸(按着她)来医治他的,于是他立刻直起腰来,就归荣耀与神。这赞美神的行动,是对耶稣工作的适当回应(参二20;五25~26;七16,十七15,十八43,二十三47)。它表明百姓是明白他的使命的。

十三14 与这妇人所确证的适当回应相反,正是管会堂的人所表现的气忿忿。这是因为耶稣没有遵从律法,正如这管会堂的人之诠释。他呼吁群众拒绝耶稣的神迹。这态度支持了耶稣已曾说过的话:宗教领袖仍是禁止别人进入神国的(十一52

   十三15~17 耶稣指出一个人远比一只动物重要,但他的敌人却看不出在安息日帮助他们自己的动物何错之有(参十四5)。这些宗教领袖在思想上的完全虚伪和愚拙是显而易见的,结果,耶稣的敌人都惭愧了,而众人就都喜欢了。

(6)       耶稣教导人关于神国的事情(十三18~21

(太十三31~33;可四30~32

  十三18~21 这段经文实际上成为了耶稣对众人(十二54~十三21)和有关神国百姓的教训(十三22~十七10)之间的关键。有人觉得在芥菜种(在以季之内,一粒芥菜种能够长出一棵高达十二至十五尺的芥菜树!)和面酵这些简短的比喻内,耶稣正教导一些关于神国的正面教训。然而,看这些比喻为教导一些不符合人心愿的事情,视乎是更佳的解释。像扩散的酵母一样,邪恶必进入这个世代,并成为全面扩散之物。这解释似乎是正确的,因为路加将这教训紧接在会堂里的领袖拒绝耶稣在安息日作工之后。

3.耶稣教导人关于神国百姓的事情(十三22~十七10

  在这段落里,路加记载了耶稣关于谁是或谁不是神国成员的教导。贯穿这段落的主题——进神国,常以参与筵席或宴会作象征(十三29,十四7~24,十五23,十七7~10)。神国尚未来到,但那些进神国的人,就是那些藉着接受和积极地回应弥赛亚和他的国度信息的人。

(1)       耶稣教导大部分以色列人将被摒弃在神国(十三22~35

  十三22~30 耶稣指出:有许多从以色列而出的人将不会在神的国里,而有许多在以色列以外的人将不会在神的国里,而有许多在以色列以外的人却会。有一个人问耶稣说:主啊,得救的人少么?明显地,他的跟从者有点儿气馁了,因他的神国信息并不是他们想象是横扫全国的。他们看见耶稣继续遭拒绝,但也被接纳。耶稣的教训是清楚地——人必须接受他所说的话,这样方能进入那国度。在犹太人的思想中,救恩是与天国有关的,换言之,一个人被拯救,接着便进入天国。

  耶稣用一个正在摆筵席(象征神的国,第29节)的人的故事,来回到那人的提问。当他关上宴会的门时,再没有人能够进去,因为他们迟到了(第25节)。事实上,筵席的主人确实称他们为作恶的人(第27节),但那些迟来的人却回答说,他们曾与那主人一起吃喝,并且他也在他们的街上教训人(第26节)。这显然是指着耶稣在那世代的百姓中的服事说的。耶稣所讲的故事的论点是:百姓必须即时回应他的邀请,因为当那时间来临时,就已经太迟了,并且他们将不获准在神国中。

  耶稣直接向群众说话,告诉他们审判临到那些拒绝他信息的人: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并且被赶到外面,换言之,就是不允准进入神国。(有关[哀哭切齿],请参太十三42的注释。)但是国民中的敬虔者(以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众先知来代表)必会在神的国里。

  耶稣的这些言论对他的听众来说是极具革命性的。他们绝大部分人都假定,因着自己在人``肉身上与亚伯拉罕相关,他们必自然进入那应许的国度中,然而,他下一句说话对那些假定只有犹太民族才会被包摄在天国内的人,更富革命性——事实上,是毁灭。耶稣又继续解释,外邦人会取代犹太人而被加入神国里(路十三29~30)。从世界四方来的人,乃代表不同的群体。那些听从耶稣说话的人,对于这些教训应不会感到惊奇,因为先知们亦曾言及这相同的事情。然而,在耶稣时代的犹太人相信外邦人是较他们低劣的。当耶稣在拿撒勒开始他的事奉时,他言及外邦人被纳在神国中的教训激怒了群众,而使他们企图杀害他(四13~30)。犹太人总以为自己在每件事上都是居首的(在前),但他们会成为在后的,就是:他们将会在被摒弃在神国之外。反之,某些外邦人,以为自己是在后的,却被纳在神的国里,而其重要性实际上是在前的(十三30)。

 

 

十三 31~35 (太二十三37~39)在回答有几个法利赛人所提出的 警告时,耶稣说: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因为他被指定要在那里丧命。关于法利赛人报告希律想杀害耶稣一事,曾引来争辩。在整卷路加福音内,法利赛人都是以负面来陈述的。为何法利赛人在这情况里,想保护耶稣?要回答这一个问题,似乎更适当是把它看作是法利赛人想驱逐耶稣离开的藉口。耶稣曾空开说:他的事必须在耶路撒冷成全的,现在他正朝着这目标进发。因此,法利赛人明显地是想打断他这工作,恐吓他使他放弃自己的目标。

耶稣的回答说:去告诉那个狐狸,指明了耶稣视那几个法利赛人为希律的差役,他们会向希律作汇报。耶稣明言,他有一个使命必须完成(一三32)。这位希律就是希律安提帕(请参一5附近之希律家族表)。

当耶稣说:今天、明天,后天的时候,他并非说他会在三天之内抵达耶路撒冷。意思只是:在他心里有一个大使命,而他必须继续他为自己所定的计划。耶路撒冷就是他的目的地,他要死在那里。他必须向那些宗教权贵公开介绍自己,然后被处死。

就是基于这点,路加记载了耶稣对耶路撒冷(代表全国)的拒绝(十三34~35)耶稣为耶稣撒冷哀号,并且尽管他们不愿意,但是他仍然愿意(NIV[渴望]保护他们,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就是,温柔地和慈爱地保护他们。直到此时,他的整个事工仍然是向全国提供神的国。但因为这国家曾杀害先知和拒绝他的说话,他现在也要拒绝她。耶稣说:你们的家成为荒场(aphietai,[被弃])。[]大概不是指圣殿,而是指着全城说的。虽然他会继续向人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但受死是必定的了。耶路撒冷已被弥赛亚所弃绝。

耶稣提出(引述一一八26),耶城的百姓将不得再见他,直到他们宣告他就是弥赛亚为止。当耶稣在他凯旋进城(路十九38)的时候,群众确曾引用这节经节(诗一一八26),但他们的宗教领袖却不赞成。最后,当耶稣再来并以千禧年的统治者这身份进入耶城时,这真理必被公告。

2)耶稣教导许多被弃的人和外邦人将会在神的国里(十四1~24

      这段落继续十三22~35的思想,却是另一个角度来解释。现在所讨论的是,那些被包括在神国里的人,而不是那些不包括在其中的人这主题。跟他的听众预期的相反,就是那些被犹太人所弃的人以及外邦人将会组成天国大部分的人口。

十四1~6 耶稣在安息日被邀请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在那里还有一个患水臌的人。水臌是指一种在身体组织中有过量液体存留的现象,大概是由于某类癌症或可能是肝脏或肾脏有毛病而引致的。这人被邀往那法利赛人的家里,极可能是为了窥探耶稣会做些什么事情。于是耶稣立刻采取主动问那主人和其他客人,在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NIV[合法与否])。显然耶稣这一问,已使众人缓和下来,因为他们都不言语。耶稣便开始行动,最后医好那人。他说在座的客人,都会在安息日帮助陷于危险的儿子(和合本根据另一些抄本译作驴)或牛,所以在安息日医好这个可怜的病人是完全合适的。耶稣正准备谈论关于那些被视为在礼仪上不洁,因此不能进入神国的人的事情。

十四7~11 当时耶稣环顾那些被邀请的客人,争先选择坐首位的情形。越坐近主人的客人,表示他的身份越尊贵。当客人进到法利赛人家中,摆设筵席的房间时,他们必争夺那排放在桌子首位的座位。耶稣接着所宣讲的比喻,目的是要他们思想他所宣讲之天国信息与属灵实体的关系。

11节记载了这比喻的重点: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这使人想起耶稣较早时的说话:有些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十三30)。那些假定自己在天国里将会占着重要地位的法利赛人,如果被另一些人推到一旁的话,他们就必羞羞惭惭了(十四9)。然而,如果他们自己肯谦卑的话,这样,他们或许会得着光彩的(第10节)。

 耶稣又告诉请他的人说:如果他能够邀请那些被社会所遗弃的人(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那些永远不能报答他这慷慨行动的人——这就表明他是为着主的缘故,而不是为着自己的缘故来服侍他们(参太六1~18;雅一26~27)。他必为自己积财报与天(太六20),并且在神面前也会成为富足(路十二21)。邀请那些被遗弃者,不会使那人成为义;这只证明在神面前,他是在公义的地位中。这点可从耶稣的说话表明出来:报答将会在义人复活的时候,并在现在发生。

十四15~24 (太二十一1~10)接着,耶稣宣讲了一个有关大筵席的比喻。同席的一个人表示,可以在神国里吃饭的每一个人是有福的。这人假定他和其他出席是次宴会的人,将来都会出席神国的筵席。耶稣把握这机会,使用筵席的主题来说明同席中将会有许多人不会再神的国中出现。他们的位置将被许多被遗弃的人和外邦人取代。在这比喻里,那主人请了许多客人来赴席。然而,那些被邀请的人,却各自找藉口来推辞(一口同音的推辞)。他们的藉口猜想都是合理的——必须去查看刚买回来的一块地,或要试一试刚买回来的牛,又或许要陪伴刚刚迎娶了的妻(路十四18~20)。

主人就动怒,吩咐仆人要到城里的大街小巷去,邀请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和瘸腿的人来赴席。耶稣所提及的,正是那些在犹太社群中被视为下等和在礼仪上不洁的人,正像那位刚刚被他医好,患水臌病的人一样(2~4节)。

当主人知道席间还有空座的时候,他吩咐仆人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邀请其他人进来坐席(第23节)。这些在城外的人,极可能是在这立约群体之外的外邦人。然后,那主人说:最初被邀的客人,没有一个得尝他的筵席。

这个在宴席中宣讲的另一个宴席的比喻,增强了耶稣先前所论及他会摒弃耶路撒冷的教训(十三34~35)。那些最初被提供可有分于这国度的百姓,已拒绝了这提供;因此,现在要把这信息向别人(包括外邦人在内)宣扬。那些藉口,对找藉口者似乎都是合理的,但作为拒绝耶稣所提供的国度的理由,就太不适当了。没有事情比接受耶稣所提供的国度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整个命运全系于他对这提供所作的回应。

3)耶稣对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决定作门徒的人的警告(十四25~35

  十四25~27 接着,背景该表了: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耶稣刻意使百姓感觉到有需要检查自己跟从他的决心。如今他正迈向在十字架受死的途中,当他独自在园中,然后被捕和受审判时,每一个人,最终都会离弃他。

为了强调作门徒是艰难的,耶稣说:一个要作他的门徒就必须恨(参和合本小字)自己的家人,甚至恨恶自己的生命。恨自己的家人,实际上是违法的,因耶稣在多个场合中层劝诫人要履行律法,所以,他在这里所言的意思必定不是指人真的应当恨他的家人。这里所言的意思是爱的优先次序(参太十37)。人对耶稣的忠贞,必须先于他对自己的家庭,甚至他自己的生命。的确,那些真正跟随耶稣而抗拒家人意愿的人,大概被认为是恨恶自己家人的人。

耶稣所强调的第二个艰巨的资格时,人必须背着他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耶稣(路十四27;参九23)。当罗马帝国要钉死一个罪犯或俘虏时,受刑者通常被逼背起他的十字架朝着刑场走一段路。背着十字架经过城中心,被认为是一种默认,就是承认罗马帝国向他所行的死刑是正确的,即承认罗马是对,而自己是错误的。所以,当耶稣吩咐他的跟从者要在别人面前作公开展示,表明耶稣是正确的,而门徒甚至不惜牺牲性命来跟从他。这正是那些宗教领袖所拒绝去做的。

十四28~33 耶稣接着使用了两个示例来说明,作门徒必须包括计划和牺牲。第一个示例是有关建筑一座楼的(28~30节)。在一个人开始盖楼之前,他应该肯定自己能否支付整个工程的花费。耶稣的跟从者也必须肯定他们愿意付出作门徒的整全代价。

第二个示例子是一个王出去打仗。倘若那王意识到自己不能战胜的话,就应该抛弃想得胜的念头。人必须为耶稣撇下一切,这牺牲的原则, 在作门徒的范畴内同样是重要的。那些从以色列各地出来跟从耶稣的人已这样做了。他们知晓耶稣所宣告的信息,乃是地上重要的事情,因而放弃自己的产业和工作。

十四34~35 当盐仍眼保有它的盐味这特征时——盐本是好的,耶稣藉这比喻,把他作门徒的教训推至顶点。盐若失了味,就再没有价值,只好丢在外面。对门徒来说,这同样是真实的。他们必须具有作门徒的特色——有牺牲的计划和甘愿——不然,便是全无价值的了。

4)耶稣教导人关于绝望者和罪人在神国中的事情(第十五章)

耶稣再次藉着某些被认为是无望者和罪人将在神国里有分的教训,来攻击当时的宗教领袖。这经文可能是耶稣最著名的几个比喻——失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这三个比喻都教导了相同的信息——神极重视罪人的悔改。但第三个故事比前两个更卓越,因这真理可应用在耶稣被宗教领袖所拒绝,却被社会所遗弃的人接纳,这熟稔的处境中。

十五1~2 那些为大部分宗教领袖所厌恶,并被他们视为无望者和[罪人],耶稣却与他们交往。法利赛人和文士,又再次反对耶稣,在本福音书中这是经常出现的。因着这反对,耶稣讲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都是谈到失去某些东西和一个人,然后被寻回,当那失去的被寻回时,失主就欢喜快乐的情景。

有些人看这几个比喻是教导一个信徒要与神恢复相交。人不能失去一些不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认为头两个比喻必定是表示回归神那里的神的儿女。同样,一个儿子就是一个儿子,所以,第三个比喻也必定是教导那些相信的人能够与神恢复相交。

其他人则认为这几个比喻是训示失丧 的人(即那些不是信徒的人)能够来到基督那里。这观点似乎是较可取的,原因有二:(1)耶稣正在向拒绝神国信息的法利赛人讲话。他们的反对是,罪人来到耶稣那里,并相信他的信息。倘若第三个比喻的论点是一个信徒恢复与相交的话,这两组人(法利赛人和罪人)在第三个比喻中不能得着全面的讲述。(2)第22 显示那位回归的儿子所得的新地位,是他从前所没有的。从犹太人与神拥有一种与神立约的特殊关系这意义而言,他们的确是神的[儿女]。但他们每个人仍要在神里面成为信徒。他们有责任接受耶稣所宣讲的信息——他就是弥赛亚,他会为以色列民带来神的国度。

十五3~7 失羊的比喻教导当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欢喜。耶稣并非说要其他九十九只羊不重要。反之,他强调那只不在羊圈中的羊,和那些与耶稣一同吃饭的罪人(1~2节)是对应的。至于那九十九个自以为不用悔改的义人,则是指着法利赛人说的。

十五8~10 失钱的比喻乃是教导当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欢喜。这信息与第一个比喻相同,但它强调的是彻底的寻找。那位妇人不断到扫房子,细细的找直到把那块钱找着,因为它是有重大价值的东西。一块钱(drachma,一个希腊银币,这词在新约中只在这里使用,约等于一天的工资。对耶稣的听众来说,其论点是清楚的:与他联合的罪人,对神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参第69节中的相同用语。)

接着,耶稣讲了浪子和他兄长的比喻,说明神正邀请人进入他的国度。

十五11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而他两个儿子之间的对照,就是这比喻的要点。

  十五12~20   比喻段落所描写的是小儿子的行为。当他要求父亲把他应得的家业分给他的时候,这要求是不寻常的。按正常情况来说,除非父亲再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产业,否则他的产业是不会分给继承人的。但这父亲顺应儿子的一要求,并给他应得的遗产。这小儿子拿了财物,就往远方去了,他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正如他的长兄所说:大概是宿娼(第30节)。听众立刻开始明白这故事的要点,耶稣曾被批评与罪人交往。而罪人就是那些被人认为是远离神,任意放纵自己生活的人。跟那些小儿子相反,大儿子一直留在父亲的身边,并没有参与这行动。

  第二个儿子把钱花光后,适逢大饥荒,他因而便要替外族人做放猪的工作,这是犹太人所厌恶的。这远方的城市大概是指加利利海东部外邦人养猪的地方(参八26~37)。在饥不择食的困境中,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作为一个犹太人,这已是不能再低贱的了。豆荚大概是那些常绿而高大的角豆豆荚。

在这凄惨的光景中,他终于醒悟过来(十五17)。他决定回到父亲那里并为他工作。当然为自己的父亲工作,总好过为一个外族人工作。他满心希望被他父亲雇作工人,而不敢奢望再被收纳为儿子。

  十五20~24 比喻的第三段描写了父亲的回应。他一直在等候自己儿子的回来,因为相离远远的时候,父亲就看见他了。这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满有怜悯(动了慈心),便立刻向他跑去,拥抱他并与他亲嘴。这父亲甚至没有听完那小儿子预先构想的说话,就已经吩咐仆人预备筵席,来庆祝自己儿子的回来。父亲给这儿子一个新地位,叫他穿上袍子….戒指….和鞋。耶稣刻意再次使用筵席这桥段,他先前已曾讲过一个象征那将临的国度的筵席(十三29;参十四15~24)。耶稣的听众会很容易了解这筵席的重要。罪人(就是小儿子所象征的)现在进入这神国度,因为他们愿意来到神那里。他们相信自己必须回转到他那里,并会被赦免。

  十五25~32 比喻的最后一断所描写的是大儿子的态度,他象征着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对待罪人的态度,与大儿子对待小儿子的态度相同。当大儿子从田里工作回来时,听见所发生的事,就生气。同样地,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所宣告的信息也感到不满。他们不喜悦在自己民族以外的人,以及在自己民族中的那些被弃者和罪人能够成为天国中的一分子这观念。法利赛人拒绝进入耶稣为全民所预备的国度里,就好像大儿子不肯进去参与庆祝小儿子归来的筵席般。

  有趣的是,这父亲却出来劝那大儿子进去参加筵席。同样地,耶稣与法利赛人,也与罪人一同吃饭。他并不渴望把法利赛人和文士逐出天国。这天国的信息是对每个人所发出的邀请。

  大儿子发怒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得享摆设筵席的光荣,正如他说,即使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第29节)。这说话显露出一个事实,就是大儿子以为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因为他自己的工作。他服事自己的父亲并非出于爱,而是基于得报酬的意欲。他甚至认为自己在父亲面前,只是一个奴隶。

  父亲指出大儿子已拥有常与他在家中这喜乐,现在也应当因自己兄弟的回来,而与父亲一同欢乐。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说话暗示了宗教领袖作为神选民的一分子的特殊地位,他们是诸约和律法的领受者和保管人(罗三1~2,九4)。当其他人加入他们的圈子并成为神国的一分之时,他们应当欢喜快乐,而不是感到忿怒。

 5)耶稣教导人关于财富和神国的事情(第十六章)

   这章包括了两个关于财富的比喻。耶稣先向门徒(第1节)讲第一个比喻(1~13节);然后向法利赛人讲第二个比喻(19~31节),因为他们对第一个比喻作出了回应(14~18节)。

  十六1~8  耶稣讲这个不义管家的比喻,是要教导他的门徒,必须为天国的目的来使用他们的财富。至于比喻的应用(8节下~13节),则紧接在比喻(1~8节上)之后。

 在比喻里面,有一个财主,要他的管家把他所负责的生意向他交代明白,因为财主风闻这位管家,不智地处理自己大量的产业。在耶稣的时代,富人长雇用管家来替自己管理产业的财务事宜。这样的管家就像今天的财务经理或信托人一样,他们支配产业的运用,使产业能赚取更多金钱。明显地,这管家就好像那个小儿子浪费父亲的资财般(十五13),正浪费着这些产业。

  在比喻开始时,财主视这仆人为失败而非不诚实(十六2),这管家被解雇了。但接着,为了结交朋友使他们在日后或者能雇用自己的缘故,这个遭解雇的管家,就将两个欠债人的债项,减收其实际价额——五十篓油代替一百篓油,八十石麦子代替一百石麦子。管家的说话: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后,接我到他们家里去(第4节),正反映出他的思想。

  当主人听见管家所作的事情后,就夸奖这不义的管家作事聪明。虽然这不诚实的管家没有做过一件好事,但他的确谨慎地计划前路,使用物质上的东西来确保一个稳定的将来。耶稣并非教导门徒应不诚实,而是教导他们要为着将来的属灵益处而善用物质上的事物。这是反面教材。

  十六8~13 耶稣从三方面将这比喻应用在他自己那些与未信者同活在世上的门徒身上。首先,信徒应使用金钱来争取人进入天国(8~9节)。耶稣说:今世之子,在世事上,比较光明之子更加聪明。耶稣在这里把自己的门徒与不义的管家分开。这不义的管家是[今世]之子,寻求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服。门徒——[光明之子](参十一33~36;弗五8)应当作事更聪明(灵巧,而非奸诈)。耶稣清楚地教导,光明之子应使用那不义的钱财(NIV[属世的钱财];路十六9)。稍候当耶稣断言一个人[不能事奉神和金钱]的时候(第13节),他也使用了[钱财](玛门,mamona)这字。在第9节,耶稣说人要使用钱财,而不是积存或作守财奴。钱财要成为门徒的奴隶,而非相反。门徒要使用钱财结交朋友,这亦是那位不义的管家使用财主的钱财的相同理由。这样,门徒就可以被接到永存的帐幕里去。门徒有智慧地使用钱财,便可帮助带领别人相信并接纳这天国的信息。

   耶稣的第二个应用在10~12节。如果一个人在使用金钱上忠心的话,这样,他便能够托更大的事情。真实的钱财(第8节)似乎是门徒能得着神国的属灵财富。

  耶稣从比喻中所取用的第三个应用是,一个人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钱财;第13节)。作为主人,这二者是全然排他的。贪爱钱财会使人离开神(提前六10);反之, 爱神的人不会把钱财在生命中的首要位置上。

  十六14~ 18 贪爱钱财的法利赛人对耶稣这个有关金钱的教训的反应是消极的。他们嗤笑耶稣,因为他们看他只是一个为其他穷人所跟从的穷人,但竟然有勇气教导人关于金钱的事情。耶稣却以神知道人的内心,而人的外表和财富都不会打动他作为回应。虽然法利赛人自以为义(第15节;参十五7),但鉴察人心的神却是最终的审判者。法利赛人误解了神立约的祝福,他们显然假定一个人的财富就是神回报他公义行为的赐福。他们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旧约中有许多义人在物质上都是缺乏的,但有许多不义的人在物质上却是丰富的。

 路十六16~18 的说话被放在耶稣对法利赛人所讲关于金钱的教训中,这是因为它说明了耶稣刚才所说法利赛人的自以为义必然遭受神的审判。耶稣说: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开始,他已宣扬神的国,而百姓,包括法利赛人在内(参十四15和太十一12的注释),也尝试努力要进去。

  可是,尽管法利赛人自以为义,但他们仍旧没有按照律法来生活。耶稣以离婚作为一个例子。离婚和再婚都是犯奸淫的。(有关这方面,耶稣曾提出一个例外。请参太五32,十九1~12的注释。)某些法利赛人对离婚采取不严谨的观点。他们承认一个男人不应当犯奸淫。但如果一个男人渴想另外一个女人,许多法利赛人都会宽恕这种以不大合理的理由把现有的妻子休弃,而迎娶那位所渴想要的女人的罪行。他们他们认为这样做并没有犯奸淫的事发生。然而,正如耶稣指出的,这是一个在人眼中自以为义,但在神面前却是不义的完美示例(路十六15)。这些宗教领袖并非真确地根据律法而活,耶稣指出律法的重要性(第17节),藉此表明人必须遵它而生活。

  十六19~21 接着耶稣讲出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表明富有不等于公义。这财主拥有他所渴想的一切,紫色是指他的外袍所染的颜色,细麻布衣服则穿在外袍以下,两者都是贵重的。

  有一个残废的讨饭的人,名叫拉撒路,他一无所有。一个奢华宴乐,另一个则在饥饿和病痛(生疮)中过着惨不忍睹的赤贫生活。耶稣选用拉撒路这名字,可能是因这希伯来文(现为希腊文音译)的含义是[神,那帮助者]的缘故。拉撒路是一个义人并不是因为他贫穷,而是因为他依靠神。

十六22~23 过了一些时候,他们二人都死了。拉撒路被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被埋葬后却下到阴间,一处能觉知痛苦的地方(2428节)。Hades,一个常被译作[地狱]的希腊文,在新约中使用过十一次。七十士译本使用hades来翻译希腊文s o l(死人之地)的六十一个出处。在这里,hades 是指在白色大宝座审判(启二十11~15)之前,那些未得救的死人的居所。至于[亚伯拉罕的怀里]显然是指旧约信徒死后所前往的乐园(参路二十三43;林后十二4)。

十六24~31 财主可以与亚伯拉罕对话。首先,他恳求打发拉撒路给他一点水。但亚伯拉罕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并且应当回想他生前拥有一切所渴想的东西,但在那时候拉撒路却一无所有。甚至乎,财主在其一生中,也没有帮助拉撒路。此外,也有一道深渊将乐园和阴间分隔,因此没有人能够从一处过到另一处去。财主第二次的恳求是,差派拉撒路返回地上,前往警告(和合本作见证)他的弟兄。财主的见解是,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人回到他的兄弟那里,这样他的兄弟就会听从(第30节)。但亚伯拉罕的回应是:若他们拒绝听从圣经(以摩西和先知的话代表全部旧约;参第16节),这样,就算有人从死里复活,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耶稣明显地是以财主来象征法利赛人。他们请求神迹,就是一些能清楚逼使人相信的神迹。但他们既然拒绝相信圣经,所以,无论是多大的神迹他们亦不会相信。稍候的一段短时间,耶稣便使另一个名叫拉撒路得人从死里复活(约十一38~44)。但结果是,宗教领袖开始更认真地设阴谋,要置耶稣和拉撒路于死地(约十一45~53,十二10~11

 

6)耶稣教导人应对人和对神负责任(十七1~10

十七1~4 耶稣教导门徒要对别人(1~4节)和神(6~10节)尽责任。耶稣的跟从者不应绊倒人(NIV[使人犯罪])。在这生命中,罪是不能根除的——这样的事情是免不了的。但一个门徒给这些小子(在神面前感到自己像小孩子般无助的人;参十21;可十24)带来属灵的伤害(skandalise,[使犯罪]),较将磨石(碾磨谷物的沉重石块)拴在他的颈项上,并将他淹死更为严重。极可能这罪人是指使人对弥赛亚欠缺信心而言。。耶稣刚刚提出,法利赛人不但自己拒绝进入神国,也阻止其他人进入(路十一52)。

耶稣的跟从者不但不应使人犯罪,与此同时他们要藉着饶恕别人来抗衡罪恶(十七3~4),若某人的弟兄犯罪,他就应当劝诫他。他若懊悔,就应饶恕他,即使他曾多次的犯罪。一天七次这片语,表明他完全的意思——与所发生的次数等量而行。

十七5~10 耶稣亦教训门徒要对神尽责。第一个责任就是有信心。当门徒求耶稣加增他们的信心时,耶稣的回答是:他们并不需要更多的信心,而是正确的信心。甚至至小的信心(像一粒芥菜种,最小的种籽;参十三19)已能够行出诧异的神奇事情,例如将一棵树根入土很深的树连根拔起(十七6)。

门徒向神的第二个责任是谦卑的服事(7~10节)。他们不应对自己理应完成的事情,盼望得着特别的称赞。一个仆人不会因着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得着主人的特别称赞。同样,门徒应谦卑地看自己是神无用(achreioi,意即[一无是处],只在太二十五30再使用)的仆人,而完成应有的责任。

 

4.耶稣教训人关于神国的事情以及作门徒应有的态度(十七11~十九27

   在这段落里,路加将耶稣生平步上耶路撒冷途中所发生的连串事件放在一起。这些事件是基于神国的将临,来教导作门徒应有的态度。

 

(1)       只有一个长大麻疯的人回来(十七11~19

   十七 11~14 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之间的边界。当时有十个长大麻疯的病人求他医治,耶稣远远的就治好他们。在本福音书中,这是耶稣第二次医好患麻疯病的人(参五12~16)。就好先前的例子一样,耶稣吩咐这些人要把他们的身体给祭司察看。当他们前去的时候,他们的疾病就洁净了,并要在礼仪上也成为洁净。

   十七 15~19 其中只有一个人——一个外族人,就是一个撒玛利亚人——回来感谢耶稣。这个人明白这作在他身上的事情的意义。他归荣耀与神,并俯伏在耶稣脚前——敬拜的一种姿势。他显然知道耶稣就是神,因他相信他。路加并没有提及:这个人是否明白耶稣就是弥赛亚。但那九个不知感恩的人,代表了拒绝耶稣使命的犹太民族。唯独他有能力洁净整个民族,并且使它在礼仪上成为洁净。可是,犹太人不肯向他作出适当的回应。他们愿意接受耶稣所能够做的事情(好像医治和喂饱他们),但却不愿意接受他为弥赛亚。然而,那些在这民族以外的人(就像这长大麻疯的撒玛利亚人——一个被犹太人双重厌恶的人)却作出了正确的回应。

 

(2)       耶稣教导人关于神国的出现(十七20~37

   (太二十四23~2837~41

  十七20~21 法利赛人问耶稣神的国几时来到。他们所问的是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因耶稣曾多次言及神的国已经降临。耶稣从两方面来回答这问题。第一,他说法利赛人不能透过他们的观察而得知神国的来临。第二,他告诉他们神的国已在他们中间。在你们心里这片语常被人误解。法利赛人拒绝他作弥赛亚,因此他们不是信徒。(这与在第22节开始时,聆听耶稣讲论的门徒截然不同。)因此,若说耶稣告诉法利赛人神的国在他们心里,而这似乎是指着属灵的国度的某些含义而言的话,实在是费解的。所以把[在你们心里]entos hymon)这片语译作[在你们中间](参和合本小字)是较佳的取向。有些人觉得这片语的要点是[在你们能够拥有或达得到的范围内]。耶稣的论点是:他已站在他们中间。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承认他的确是那位能够引进神国的弥赛亚,这样,那国度就必来临。

  十七22~25 接着耶稣告诉他的门徒几个有关神国的事实。第一,他告诉门徒那日子将会来临,就是当门徒巴不得渴望看见他再来之时,但他们却看不见这日(第22节)。第二,他说当神的国来临时,每个人都会知道(23~24节)它决不是隐藏的(就如:只是一个内在的或属灵的)国度,而是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国度。他的显现好像闪电一样(参太二十四2730)。第三,耶稣告诉门徒在那国度来临之前,他必须先受苦(路十七25)。

  十七 26~27 跟着,耶稣将神国的来临跟那临到挪亚时代的洪水和临到所多玛的审判(第29节)作出比较。藉着带出这两件事件,耶稣强调了有关神国审判方面的事情。当他建立自己国度之时,百姓必被审判,以衡量他们是否获准进入这国度。在这段落里(十七26~35),耶稣并不是论及被提,而是论及进入神国前的审判。

  耶稣提醒门徒,在挪亚的日子人并没有为洪水的来临作准备,因此,他们全然被毁灭了(创六)。当神国来临时,同样的问题仍会存在——人尚未作好准备。

   十七28~33 同样地,好像那些唯物的、冷漠的所多玛人一样(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他们也没有为着神的审判作好准备(创十九),他们活在罪中,忘却神。为此,他们被毁灭了。耶稣提醒他的跟从者,当神国来临的时候,他们不应再依恋他们物质上的事物,这只会像罗得得妻子一样,遭受审判。那时,在房顶上工作或休息的人(在巴勒斯坦许多房子都是平顶的),不应尝试从自己的屋子里取东西。在田里工作的人也不应回家去保护自己的财物。稍一延迟,足以致命。所以,凡想要靠着自己的财物(第31节)保全生命的人(路十七33)必丧掉生命。

  十七34~36 耶稣说明有些人将被取去受审判。那时,世上部分地区是黑夜(人在…..床上),另一部分是白昼(人正在做日间的工作,好像推磨)。这里取去的意思是遭受审判,而不是在被提中被取去。那些留下来的人,就是将会进入神国的人。(有些手抄本加上第36节,[两个人在田里,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参和合本小字)。加插这节经文,多半是为了使这段落与太二十四40协调之故。

 

  

   十七34~36 门徒问耶稣这些人会被取到那里去。耶稣回答的隐藏性——尸首在那里,鹰也必聚在那里——引来各种不同的解释。看这是耶稣再次肯定这些人将会落在审判中,似乎是最合理的理解。就像尸体会引致  聚集一样,同样,人若不为神的国作好准备(参太二十四28;启十九17~19),死后也必被交付审判。

 

(3)       耶稣教导人关于祷告的事情(十八1~14

这几节经文包括了耶稣两个论及祷告的比喻。一个是向门徒说的(1~8节),另一个(9~14节)是对[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的人说的。

十八1~8 耶稣讲了一个不义的官的比喻,来教导祷告要恒切:门徒要常常祷告,并且不可灰心。第2~5节是比喻的本身,有个寡妇不断地在一个不义的官面前恳求他为自己的案件伸冤。虽然他一直不肯处理她的案件,但后来为了避免那寡妇的投诉烦扰他, 他便决定给她伸冤。耶稣解释这比喻(6~8节),指出倘若这不义之官尚且能够为人伸冤,那么试想象一下:神这位公义的审判官,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而且是快快地给他们伸冤了。耶稣的问题: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的吗?并不是出于无知,也不是质疑当他再回之际,是否所有信徒都已失败了。反之,他问这问题是要激励门徒在祷告上要更忠心,并鼓励他们在祷告中应持续。这是另一个反面教材(参十六1~13)。

十八9~14 关于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这比喻的目的,是表明人不能自以为义,也不应以藐视的眼光来看别人(第9节)。法利赛人的祷告所关心的是向神陈明自己是好人,因为他不但藉着禁食和十一奉献(第12节)来谨守律法,而且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好(第11节)。他以别人作为自己衡量义行的标准。

另一方面,那税吏以神为自己衡量义行的标准。他确知自己只有投靠神的恩典才可得赦免。

耶稣对这比喻的应用,与他在十三30中的教训互相呼应。人必须在神面前谦卑自己才可得着赦免,那些骄傲的人(凡自高的)必会被神贬抑(降为卑)。

 

(4)       耶稣教导人要学像小孩子的样式(十八15~17

(太十九13~15;可十13~16)

   十八 15~17 路加将这简短的段落放在这里,作为对先前比喻中的信息的跟进。耶稣已曾教导:人在神面前必须谦卑。在这些经节里,主将谦卑与小孩子的样式相比: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耶稣在这些说话中言及一个人为要进入神国,就必须谦卑地来到他那里。小孩子是满有盼望和兴奋的前来。他们来是确知自己力有不逮,而必须完全依靠别人。倘若在成年人心里没有这相同的态度,他们就断不能进入神的国。

 

(5)       耶稣教导人钱财会成为生命重要问题一大妨碍(十八18~30

   (太十九16~30;可十17~31

   十八18~20 有一个官(他很富有,第23节)来到耶稣那里,讨论有关怎样才可以承受永生的问题。这人大概是公会的会员,或者是某地区会堂的官员。[承受永生]的意思就是进入神的国(参三3~5)。这人想知道什么行动(我该作甚么事)才可以使他与神相合。

   这人称耶稣为良善的夫子。但耶稣回答说:只有神一位是良善的,就是只有神是真正公义的。明显地,这人以为耶稣因他自己的善行,已达至神量度的标准。耶稣的说话暗示:若他真是良善的,这也必定是的,因为他是神。若然,这便是耶稣另一次对自己神性的声称。

   耶稣藉嘱咐他遵守第七、第六、第八,第九和第五条诫命(出二十12~16)来回应那人的提问,这些诫命都是言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诫的首四条诫命是言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十八21~22 这官的回答:从小已遵守这些诫命,这大概是实情。他可能是个模范市民。

然后,耶稣告诉这人,他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他需要跟从耶稣,而为了贯彻这行动,他必须将他所拥有的变卖,并且把所得的金钱分给穷人。这行动触及针对贪婪的第十条诫命,其中包括了贪心,坚持自己所有,并渴想得到属于别人的东西。就在这点上,那人畏缩不前了。

耶稣的理由是清楚的:(1)为了承受永生,人必须遵守全部律法(参雅二10)。(2)只有神是良善的——真正的公义。(3)因此,没有一个人能藉着遵守律法而得着永生(参罗三20;加二21,三21)。为要得着永生的生命,唯一有待个人去做的行动,就只是跟从耶稣了。

十八23~25 这官并没有准备走上一步(他与撒该相反,十九8)。这官喜爱他的钱财多于得[永生]的意欲,就是他开始与耶稣对话的时候,已庄严地提出的问题。耶稣的回答是:财富是人想望取得永生一个拦阻。财富常会使人的思想阴暗而分辨不出生命中真正的总要事情。耶稣用了一句不可能发生的夸张说话来描写这情况——骆驼穿过针(belones,缝纫的针,而不是一个城门中的小门)的眼。同样地,一个有钱财的人得救,也是极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参撒该,十九1~10)。

十八26~27 门徒发愣了。他们像法利赛人一样,有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财富是神赐福的一个记号。倘若像那位官一样的人也不能得救,还有谁能得救呢?在耶稣的答复中,他并没有将所有富有的人拒于救恩之外,而是提及神能够完成人所不能的事情。

十八28~30 耶稣在回应彼得所提出门徒因跟随他而有的牺牲时,他肯定他们会得着全面的回报。虽然他们撇下自己的家庭(参十四26~27)。他们的回报却包括在今世得百倍以及在来世得永生。耶稣显然是言及门徒在工作时,与他们共享的信徒群体。这些信徒成为了一个亲密联结的家庭,共享所有,因而没有人有任何缺乏(徒二44~47,四32~37)。

 

(6)       耶稣教导人关于他复活的事情(十八31~34

(太二十17~19;可十32~34

  十八31~34 每次当耶稣告诉他的跟从者自己在耶路撒冷将会遭遇的事情时,都是逐渐明确的。这时候,他勾划出将会发生的那些事件。他清楚说明外邦人会介入他的审判和受死中。这点是重要的,因路加不愿意他的读者以为外邦人在耶稣的受死上是无份(没有罪责)的。全世界在救主的寿司上都是有份的。但门徒并不能理解事情中的任何一点(一样也不懂得)。他们仍然以为神的国似乎立刻就会来到。所以,他们不晓得他所说的是甚么。

 

(7)       耶稣和一个瞎子(十八35~43

   (太二十29~34 可十46~52

   这段经文和下一段经文(路十九1~10)是有关全国应如何对弥赛亚作出回应的二个例子。在每件事中,作出回应的人,都是被犹太教所摒弃的。

   十八35~38 在耶利哥附近,有一个瞎子,当耶稣在那里经过的时候,他听见周围的骚动,就问别人:发生了甚么事。当别人告诉他是拿撒勒人耶稣的时候,他立刻知晓弥赛亚就在这里。从他的用语: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罢,便可假定他知道耶稣就是弥赛亚。

   路加在这叙事中含有很大的象征价值。这人是坐在路旁的乞丐,等候别人的帮助。他是个瞎子,不能作任何可改善自己景况的事情。现在弥赛亚途径自己的小镇(正如他曾路经许多小镇一样)。这瞎子立刻意识到他就是弥赛亚,那位能救他脱离瞎眼的人。属灵上被遗弃,又不能自助的人,却远比犹太人宗教领袖更容易意识到弥赛亚并向他寻求帮助。

   十八39 那些在前头走的人,企图使他安静下来(不许他作声)。同样地,宗教领袖亦曾尝试叫人不要相信耶稣,但反对的力量却使那人的信心更坚定。

十八40~43 在言及他要能看见这渴望里,表明在这人相信弥赛亚耶稣有能力医治他。当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的时候,他不是说那人的信心含有什么力量。而是这瞎子对弥赛亚有信心,而弥赛亚的能力使他得医治(参七50,十七19)。同样,倘若国民对弥赛亚有信心,他们的信心亦可以治好他们属灵上的瞎眼。因着这人得医治,结果他和所有看见这神迹的人都赞美神。

 

(8)       耶稣和撒该(十九1~10

   在耶利哥有第二个归信耶稣的人。好像那个瞎子一样,撒该在当时正常的犹太人社会里也被视为圈外人,因为他是一个负责为罗马人收税(参五27,十八9~14)的税吏。撒该回应耶稣的信息与那富有的官的回应(十八18~25)是完全相反的。撒该同样是富有的(十九2),但却知道自己是个罪人。当耶稣呼召他时,他作出较耶稣所要求的更热诚的回应。这叙事同样解释了耶稣的说话: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十八25~27),因撒该虽有一个富有的人,但却找到了救恩。

   十九1~4 这事件看似是滑稽的。撒该是个财主,而且极可能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但却跑到众人前头,爬上一棵桑树(参摩七14),为了要得机会看耶稣。路加可能藉着撒该的行动来解释耶稣的说话:除非人成为像小孩子般,不然便不能进入神的国(路十八17)。

   十九5~6 耶稣已知道撒该的名字,和一切关于他的事情。耶稣嘱咐这税吏从桑树上快(立刻)下来,因为他要住在他的家里。这是出乎撒该意料之外的事,所以他欢欢喜喜的接待耶稣。[欢欢喜喜]chairon)直译是[喜乐]。路加使用这动词(和名词chara)合共九次(一14,八13,十17,十三17,十五5932,十九637)。

   十九7~10 如往常般,许多人不满(私下议论)耶稣,因为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参十五1)。但撒该站着并乐意地宣告: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半给穷人,并四倍偿还曾遭他讹诈的人。他诚然渴望别人知道:他与耶稣的相遇已改变了自己的生命。有趣的是:他舍弃了大量的财富,正如耶稣曾要求那富有的官所做的(十八22)。

  耶稣的说话: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并非暗示向穷人施赠这行动拯救了撒该,而是他在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作证了他在神面前,与神的正确关系。撒该,生来已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因着与耶稣联合,而得进入神国的权柄。这正是耶稣的使命——寻找和拯救那些失丧的人(参十五5924)。

 

(9)       耶稣教导人关于管家的责任(十九11~27

*(太二十五14~30)】

  这个比喻结束了这有关耶稣应如何回应拒绝的段落(路十二1~十九27)。它也总结了耶稣关于神国来临和门徒应有的态度这教训(十七11~19);应恒切祷告(十八1~14);如小孩子般(十八15~17);像先前的瞎子(十八35~43),和与那富有的官(十八18~25)相反的撒该般(十九1~10)。

这个十弥拿(参和合本小字)银子的比喻,总结了耶稣对门徒的教训。每个门徒皆有耶稣所赋与的职责,因此每个门徒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但这个比喻并不是只向门徒传讲,也是向广大的国民说的,表示他们同样有自己要负的责任。倘若这国民不回转归向耶稣,他们必遭惩罚。

十九11  耶稣设这个比喻,是因为与他在一起的众人以为他快要(立刻)建立神的国了。因为他们已临近耶路撒冷,耶稣虚妄驱散在自己的跟从者在这方面的任何失望。

十九12~14 那一个贵胄显然是代表耶稣的。因他的跟从者以为神的国立刻会被建立,耶稣说在比喻中的那贵胄要往远方去,得国(按立为王)后,便会回来。在国度建立之前,耶稣必会离开他们。在离开之前,贵胄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每人各一。一锭银子约等于三个月的工资,所以它的价值是不少的。当他不在时他们要把银子拿去作生意。另一群人,是他本国的人,却不愿意他作…..王。这一群人显然是代表那些特殊的宗教领袖和当时的一般国民。

十九15~26 当那王得国回来的时候,他就召了仆人来,要知道他们怎样处理所交托他们的银子。头两位仆人运用那银子为王赚了钱。一位赚了额外的十锭(第16节);第二位则赚了额外的五锭(第18节)。这两位仆人,个别受到王的称赞,并得着与他们所赚的银子数量相应的回报(1719节)。

另外一个仆人却没有把交付他的那一锭银子拿去作甚么。他向王所讲的说话: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成为主人责备他的说话(第22节)。倘若他所言是正确的话,最低限度他应当把银子存在银行,这样王就可以将他的银子连本带利收回来。这暗示了那仆人实际上并不期待王的回来。

他全然不关心王的回来,所以他也不愿意为王的生意费神,马太提及第三个仆人被丢在神国之外(太二十五30)。这指出那仆人事实上是属于那群不愿意王回来统治他们的人(路十九14)。他的银子被取回并交给那为王做了很多事情的仆人。

十九27 与那两位期待王回来的仆人相反,王的仇敌在王面前被处死。这比喻的类推对耶稣的听众来说是清楚的。耶稣正要离开,前去接受王权。当他回来时,必会建立自己的国度。直到他回来那一刻,他的跟从者必须完成他所托付给他们的责任。他回来时,定会按照他们服事他的忠心程度,得着相应的回报,而他的敌人必会在他面前受审。

 

VI.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传道事工(十九28~二十一38

   耶稣的目标是前往耶路撒冷向宗教领袖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现在他已到达耶路撒冷并在此作工。这段落可分为两部分:(1)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并以弥赛亚身份出现(十九28~44);(2)他进入圣殿并一连几天在那里教训群众(十九45~二十一38)。那些在场的群众已清楚明白:耶稣正表明自己就是那位弥赛亚,那位有能力引进神国的人。

 

A.        耶稣以弥赛亚身份进入耶路撒冷(十九28~44

(太二十一1~11;可十一1~11,约十二12~19

  在这时间之前,耶稣并没有企图被人公开称他为弥赛亚。但现在,他允准,甚至加以鼓励。在这几天当中,他所进行的每件事都是经过设计的,为要使人注意到这个事实:他就是弥赛亚。

1.       准备进城(十九28~34

十九28~34 路加提出现在是耶稣上耶路撒冷的时候,而且他要为进城的事情作好准备。耶稣从耶利哥上来(十八35~十九10,到达距离耶路撒冷很近的伯法其和伯大尼。在这刻,他停下来直到有关进城道路的一切准备就绪。这样,当他进城的时候,百姓就会知道他正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他吩咐两个门徒找一匹驴驹,然后牵到他这里来。耶稣这行动正应验了亚九9~10中,预言弥赛亚骑着驴驹的事情(参太二十一2的注解,那里指出有一匹驴和一匹驴驹)。从群众的反应(路十九38)证明他们明白这象征背后的意义。明显地,甚至驴驹的主人也明白,因为当门徒告诉他们,主要用他的时候,他就让驴子被牵走。

 

2.       耶稣向城前进(十九35~40

十九35~40 耶稣从橄榄山(第37节)西边下来向城前进,并受到群众以他作为他们的弥撒亚来颂赞。众人在耶稣面前把衣服铺在路上这行动(第36节),是表达尊敬的一种记号。众门徒(matheton)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dynameon,[属灵能力的证据]),都欢乐起来…..赞美神。信徒引用诗一一八26(第38节上)——弥赛亚的赞美诗来作称赞。法利赛人明白所发生的事情之意义,因为他们要耶稣责备他的跟从者,以使他们停止称他们为弥撒亚或君王。

  耶稣的回答是,这里必须有些人宣告他是弥赛亚。若是没有人说,即使那没有生命的物件(石头)亦会被召为他作见证。整个历史都指向这独一而壮观的事件,就是当弥撒亚公开向国民表明自己身份之时,而神也渴望这事实被承认。

 

3.       耶稣预言耶路撒冷的遭遇(十九41~44

十九41~44 耶稣不但向耶路撒冷深表同情,他亦预告了日子将到,这城必变成荒凉。耶稣拒绝耶路撒冷,是因为耶路撒冷先拒绝了他。耶稣为这城哀哭,是因为她的百姓并不明白这日所发生之事情的重要性——这日,若全国都接纳他,这必使他们得着平安。无奈百姓不知道这是神眷顾他们的时候(第44节),结果这城必完全被毁。罗马军队在主后70年便展开了这行动。

B.耶稣在圣殿中(十九45~二十一38)

   耶稣洁净圣殿,在那里与宗教领袖辩论(二十1~二十一4),然后告诉他的门徒在末时会发生的事情(二十一5~36)。

1.  耶稣洁净圣殿(十九45~46

(太二十一12~13;可十一15~17

  十九45~46  耶稣曾洁净圣殿两次——一次在他传道事工开始时(约二13~22),另一次则在他传道事 结束的时候。马太、马可和路加只记载了后者,而没有提及前者。因着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角色,他要为全国的人带来礼仪上的洁净,这在他的事工开始和结束时一再发生,也是合理的。在这两件事件中,他在圣殿里的教训都被宗教领袖所轻视。

  当耶稣赶出在圣殿里做买卖的人的时候,他引述了赛五十六7和耶七11 的内容。马可加上购买者和兑换银钱的人也在被赶之列。以及那些显然为了方便做生意而在圣殿范围内四窜的人(可十一15~16)。在圣殿里兑换银钱,是因为在圣殿里购买动物献祭时,只能接受某种铸币。而宗教领袖够过这种买卖动物作献祭的系统,来谋取金钱(因而使圣殿成为了贼窝)。同样,他们将百姓带进只有形式的道路上去。朝圣者来到耶路撒冷,进入圣殿,购买一只动物并献上为祭,毋须理会这动物的任何事情。这导致整个献祭制度走向非人性的状况。某种商业系统,明显地,已在圣殿中指定给敬虔的外邦人祷告的范围内(外邦人院)设立起来,这情况已使以色列人对周围世界的见证陷于瓦解。

 

2.耶稣在殿里的教训(十九47~二十一38

   这段落中的两部分——耶稣在圣殿中的辩论(二十1~二十一4)和对门徒的教导(二十一5~36)——包括于一个序言(十九47~48)和结论(二十一37~38)之内。序言好、和结论显明:他的教训令百姓诧异,而喜欢聆听他的讲话;相对的就是祭司长、领袖和文士欲加害于他(十九47)。

(1)       百姓的欣悦(十九47~48

   十九47~48 耶稣每日在圣殿里的教训,使

群众欣悦。他们都侧耳听他,而那些宗教的领袖都想杀他。但因为他们害怕群众,而不敢下手(参二十19,二十二2;徒五26)。

(2)       耶稣在圣殿中的辩论(二十1~二十一4

   (太二十一23~二十三37;可十一27~十二44

  作为耶稣洁净圣殿的必然后果,就是宗教领袖再次拒绝他,并且冲突丛生。耶稣已搅乱了圣殿里正常的[宗教]气氛,这便导致宗教领袖对他的权柄作出质询。

二十1~8(太二十一23~27,可十一27~33)宗教领袖询问耶稣:他的权柄是从那里来的。祭司长是圣殿的官员;文士(律法的教师)是由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组成的;至于尊长(NIV[长老])可能是作为政治领袖的平信徒。他们问了两个问题:他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他这权柄的是谁呢?(路二十2)第一个问题是谈及耶稣所使用的是那类权柄,他是先知、祭司或君王吗?作这些事毋疑是指耶稣洁净圣殿的事而说。第二个问题问及谁支持他作这些事,耶稣相信是他为自己,或是为别的组织呢?

   耶稣以另一个问题(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来回应他们。他问他们有关约翰的洗礼的背后权柄。那些宗教领袖已否定约翰的施洗工作,因约翰曾贬抑他们, 而且从他们的宗教体系里抢走了一些忠心者(太三7~10)。因为百姓尊敬施洗约翰,所以宗教领袖害怕否定他的权柄,于是便拒绝回答耶稣的问题(路二十7;参十九48)。既然他们不回答耶稣的问题,所以耶稣也因而拒绝告诉他们自己是仗着什么权柄来洁净圣殿。其中的含义是,他也是凭着与施洗约翰藉以施洗的相同权柄——天上的神——来工作。

     二十9~19 (太二十一33~46;可十二1~12)接着耶稣讲了一个比喻来 自己的权柄。葡萄园的比喻对以色列人来说并不新鲜。以赛亚也曾使用这图像来指以色列国(赛五1~7),所以听众对它的象征意义是清楚地。有一个葡萄园的主人,打发三个仆人到自己的葡萄园里收果子(路二十10~12)。但租用的园户把这三个人都打伤了。最后,园主打发自己的爱子去,但园户为能承受葡萄园这产业而杀了他(13~15节),。然后耶稣向听众问了一个反诘问题:这样,葡萄园的主人要怎样处治他们呢?接着, 耶稣便回答自己这问题——他要来除灭这些园户,将葡萄园转给别人(第16节)。

   这比喻把耶稣论及这事实——外邦人和被弃的人得以进入神的国;反之,许多出自以色列的人却不允准进入——的所有信息推至顶点。但群众却以强烈的否定声明作回应——这是万不可的!(me genoito;保罗在罗马书中多次使用。)他们明白耶稣说话中所暗示的是什么:因着宗教领袖贝拒绝,所以犹太人的宗教体系已经被置于一旁。路加指出当时的情况的严重性:他记载耶稣直接地看着他们并引用一一八22,这节提及一件看似不重要的东西(石匠所丢弃的一块石),其真正最重要的东西(这块石头成为了房角的头块石头)的经文。

  耶稣的论点是,他是犹太民族最重要的一分子,却被拒绝了,参最终必成为至尊贵的。他亦会成为审判的媒介(路二十18)耶稣说话的严厉性一矢中的,文士和祭司长渴望杀害耶稣,因他们看出这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只是因他们惧怕百姓,所以不敢采取任何行动(参十九47~48,二十二2)。

   二十20~26 宗教领袖因着百姓的缘故而不敢向耶稣采取任何行动(第19节),但他们仍然继续窥探他。他们希望从耶稣的教训中得着一些令群众不悦的把柄,好让他们能合法地处决他。有几个奸细问耶稣关于纳税的问题:我们纳税给该撒可以不可以?这问题不仅是关于金钱的。它涉及政治,也涉及宗教。无论耶稣的回答是可以或不可以,都会失去支持。若他说纳税给该撒——一个外族统治者(即该撒提庇留,主后14~37年)是适当的,那奋锐党人(反对罗马统治而支持犹太人自治的政治团体)就会被他的回答激怒。让他回答纳税是不合宜的(这是宗教领袖认为他会说的,因他曾教导有关神的国度),这样,罗马人就会不悦,而宗教领袖便可以将他交在巡抚的政权之下。

   耶稣拿起一个银钱并指着其上该撒的像和号(参七41,十35),以肯定的语气回答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但他以使用这机会,来教导人应当将具有神形象之物——人自己归给神(神的物当归给神)。

   这震惊的回答,使那些奸细无言以对(二十26)。有趣而讽刺地,在耶稣受害时,那些宗教领袖仍使用这次事件来攻击耶稣。但他们完全讹误了他的立场;指控耶稣反对向该撒纳税(二十三2)。

   二十27~40 撒都该人否定一切超自热的事物,包括复活(第27节;参徒二十三8)。所以,他们问耶稣关于复活的问题,这并不是引出资料,二十藉着耶稣所陈述的一个极端假设的例子,找出让别人看见他是如此愚笨的途径而已。他们假设了一个情况,有一个妇人在丈夫死后就嫁给他的弟弟,结果他们弟兄七人都因无子而先后娶了这个妇人。这这种情况背后的思想就是希伯来人的兄终无后弟娶嫂这婚姻的观念(申二十五5~10),即一个未婚男子应娶他已死而无子之兄弟的妻子为妻,好为其兄弟的名生子立后。于是撒都该人就问耶稣说:这样,当复活的时候,他是那一个(兄弟)的妻子呢?

   首先,耶稣说:当人复活后,再没有婚姻(也不娶也不嫁;路二十34~36)。这显示:(1)现在这世界和将要来的那世界之间存有强烈对比。(2)当人复活时,他们….和天使一样,成为复活的人和神的儿子。耶稣并没有说复活的人会成为天使。他的论点是:他们像天使一样是不死的。所以,再不用繁殖后代,而婚姻的关系也是不必要的了。

   其次,耶稣指出复活是肯定的(37~38节),他引用神曾告诉摩西他是他列祖的神这事件(出三6)来支持。耶稣诉诸摩西,是因为撒都该人错误地被教导:在摩西的教训中并没有启示复活的事情。主(雅巍)是列祖的神这陈述句已向撒都该人表明:列祖是仍然活着的(主……乃是活人的神),即使这些说话是在最后一位族长死后数百年才说出。但神必保守他们为将来的复活而存活着。

  文士和撒都该人因信仰上的冲突而反目。前者赞赏耶稣驳倒撒都该人的教义(路二十39)。对谈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不敢再问耶稣什么问题。

  二十41~44 接着耶稣采取攻势,向他周围的人提问。问题是关于弥赛亚的本质——人怎么说基督是大卫的子孙呢?然后他引述诗一一01,其中提及大卫称弥赛亚为我主,并且提及他被高升至耶和华的右边——显赫的低温。在耶稣这些说话里,有两点是确实的。第一,大卫的子孙因着复活的大能成为大卫的主(路二十44)。(在徒二34~35,彼得引用一一0这相同的经节来证明耶稣基于他的复活而得的超越。)第二,大卫必定已确知,这位子孙必成为弥撒亚,必定是神性的,因为大卫称他为主。

   二十45~47 耶稣的说话不但为教导自己的门徒,并且也用来教导群众(45节)。耶稣指出文士的教导和实践是分割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贪婪和骄傲——他们渴想:(1)炫耀(穿长衣),(2)注意力(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们的安),(3)显赫(喜爱会堂里…..筵席上的首座),和(4)更多的金钱,却是从没有太多金钱的人(例如,寡妇)身上榨取的。他们壮丽而冗长的祷告,因此也是虚伪的。耶稣明言这些教师将受重的刑罚。那些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必要背负更大的责任。(雅三1)。

   二十一1~4 随着耶稣所说关于文士和他们对待寡妇的态度,他自然地指着一个寡妇,正将他所拥有少量的资源(两个lepta,每个约值八分一美仙。参十二59;可十二42)投入奉献箱内。他所献上的,在比例上,较众人还要多。所以耶稣的论点是:她的礼物虽然微小,却是更多的;因为她是从自己不足中,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3)       耶稣在圣殿里教导人关于末时的景况(二十一5~36

(太二十四1~44;可十三1~31

 

  这段落平行于橄榄山的教训(太二十四~二十五),耶稣教导他的跟从者紧贴在他回来建立他的国度以先所发生的事情。这教训的目的是,要为神的国作好准备(路二十一34~36),所以在这段落里,并不涉及被提,正如圣经中所有预言一样,这教训对听众作出的应用是即时的。他们必须过公义的生活,因为这些事件在将来必会发生。

   二十一5~7 有些人(NIV[门徒])对圣殿留有深刻印象,并且正在谈论它的美妙技艺。耶稣却说:将来的日子到了,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这立刻使门徒心里产生疑问。他们的疑问,路加级再说,是关于圣殿的被毁(第7节)。而马太另外记载了一个有关末世预兆的疑问(太二十四3)。门徒想知道在圣殿这建筑物倾倒以先,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二十一8~19 耶稣告诉自己的门徒有三件事将会发生在圣殿被提多和罗马军队于主后70年毁灭之前,而另一件事则会发生在后。

第一,   耶稣说:到那时有其他人会声称自己是弥撒亚(第8节),耶稣给予这警告,为要使门徒不要受迷惑。

第二,    耶稣说:那时会发生战争(打仗;9~10节)。当这些事发生时,门徒不必惊惶,因为末期不能立时就到。

第三,   耶稣补充说:将来会发生强烈地震,因而造成饥荒(loimoi)和瘟疫(limoi;11节)。但这些事件与耶稣在世和耶路撒冷被毁之间的景况并不相符、这些可怕的异象和大神迹从天上显现,是指着大灾难期说的,就是在主再来之前所发生的。

第四,   耶稣教导说,逼迫教徒的事件变得普遍而严苛,耶稣的门徒的确经历了掌权者逼害(参徒二~四)。因着耶稣在路二十一9~11的预告,他在12~17节的说话似乎并不是单指着信徒在大灾难时期所要面对的处境(参25~36节)。同类型的逼害在这两个时期均会出现——被囚禁(12~15节)。被出卖(第16节)和被恨恶(第17节)。最初的门徒所经历的逼害,将会成为未来的门徒最终所要经历的逼害的先兆。

     耶稣接着的两句断言(你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坏。你们常存忍耐,就必保全灵魂;18~19节)混淆了许多人。有些人解释这些片语,是言及信徒生命中的属灵景况。最后,一个信徒即使死亡,他或她将会永恒地被神保守。然而,耶稣在这里所谈论的拯救,似乎是指活着进入神国(参太二十四9~13)而言。藉着[常存忍耐][保全灵魂]NIV[救你自己]),意思就是信徒应表明自己是信徒群体的成员,而与那些在逼迫期间离开信仰的人(太二十四10)相对。得蒙拯救的人,就是那些被神至高能力所保守的人(参太二十四22)。

   二十一20~24 然后,耶稣回到门徒最初关于圣殿在什么时候会被毁的问题上。在这五节经文内,他提及外邦人的统治,其中包括耶路撒冷被兵围困时,其毁灭便会临到。外邦人的统治必持续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24节)。外邦人统治耶路撒冷,事实上从主前586年当巴比伦人攻陷这城,并把国民掳去时已开始了。耶鲁撒冷在大灾难期间(亚十四1~2),就是弥赛亚再来复兴耶路撒冷前的时期,将会再次落在外邦人的统治中。耶稣接着所谈论的就是这复兴的事情(路二十一25~28)。

  二十一25~28 耶稣在这里首先提出,在人子…..降临以先的环宇异兆,这必使人惊惧。日、月、星晨….都要震动,并且海必翻腾澎湃,这意味着世界将陷入混乱和失控的状态。第二,耶稣论及人子的来临。他从但七13~14取出这术语,在那处但以理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云,带着荣耀而来,并从亘古常在者(就是父神)那里承受了国度。耶稣的重点是,人子将要承受这国度——与自他开始工作时所宣告的国度相同。当一有这些事发生时,他的跟从者就要挺身昂首(一种喜乐的象征),因为他们得赎(即在这位再来之王所引入的国度中得稳妥)的日子近了。

  二十一29~33 在无花果树的比喻里,耶稣教导门徒,人透过观察某些征兆而能够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当看见无花果树在四月发芽时,他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同样,当大灾难时期来到时,人也该晓得神的国近了。

   这子句:这世代(genea)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引来了许多争论。有人认为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他们的世代必会看见圣殿的被毁。这主要是因着5~7节曾论到圣殿被毁而产生的解释。然而,因着第31节(其中耶稣谈及神国的来临)和太二十四34的缘故,较为可取的解释似乎是,他的说话是指着生活在他第二次降临前——那宇宙性事件发生时的那个世代的人说的。那世代将会真实地目睹神国的建立——这是贯穿犹太民族的历史,每个世代的犹太公民长久渴望的。 

  

二十一34~36 耶稣警告他的门徒要时刻作好准备。虽然透过一些预兆,信徒可能可预料神国的来临,但可能有些信徒过度受今生的事务所缠扰,故当神国——忽然地(第34节)和全面地(第35节)——来到时,他们却仍未作好准备,因而不能进入神国中。为着针对这错误的态度,耶稣说:要谨慎(第34节)并时时儆醒(第36节)。

 

(4)       众百姓的反应(二十一37~38

   二十一37~38 众百姓以惊诧来回应耶稣的教训。耶稣每夜皆在橄榄山渡宿,每天早上便回到耶路撒冷的圣殿作教导。百姓被他的教训所感动,故此,他们清早便到达圣殿,为得机会听他的教导。明显地,他们会明白耶稣有关神国来临的教训——这是他们从前未曾明白的。

 

VII.耶稣的受死、被埋葬和复活(二十二~二十四章)

 

A.      耶稣受死和被埋葬(二十二~二十三章)

在这段落里,路加藉着以色列的宗教领袖——他们代表了整个以色列民族和全世界——带出弥赛亚被拒绝的巅峰。同样,路加从几方面来强调耶稣的无辜(这是其他福音书的作者没有提及的):(1)路加记载了彼拉多三次宣告耶稣无罪(二十三41422)。(2)在彼拉多的说话以外,路加补充了希律的见证(二十三15)。(3)路加将耶稣和巴拉巴作对比,后者是曾因叛乱和杀人而被囚的(二十三25)。(4)一个承认自己的罪,并承认所受的刑罚是公平的贼人,宣称耶稣是无辜的(二十三39~43)。(5)百夫长承认耶稣是公义的(二十三47)。(6)群众捶打自己的胸膛,这行动表明他们晓得耶稣是无辜的(二十三48)。

 

1.  犹大答应出卖耶稣(二十二 1~6

(太二十六1~514~16;可十四1~210~11;约十一45~53

 

   二十二1~6 路加 记载基督的死发生在——纪念神在埃及拯救以色列人而惩罚埃及人,羊羔被宰杀(出十二1~28)的一个周年庆节。除酵节与逾越节的关系,请参路二十二7和约十九14的注释。宗教领袖惧怕百姓(参路十九47~48,二十19),但仍然尝试杀害耶稣。出卖耶稣的肇端落在犹大身上。撒旦入了……犹大的心(参约十三27),耶稣他愿意为着银子而出卖耶稣。撒旦参与杀害耶稣,其实是自取灭亡,因为藉着死亡,耶稣战胜了撒旦和死亡(西二15;来二14)。

  2.耶稣为死亡作准备(二十二7~46

   路加记载耶稣为自己的死所作的准备,其中包括两部分:耶稣在逾越节的筵席上对他最亲近的门徒们的最后工作(7~38节),以及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最后独自祷告的时刻(39~46节)。

(1)       耶稣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二十二7~38

  (太二十六17~35;可十四12~31;约十三1~38

  对观福音言及耶稣与门徒共进的餐筵是逾越节的餐筵。但约翰福音却指明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间,正是百姓预备逾越节餐筵而宰杀羔羊的时刻(约十九14)。但这观点可从以下的事实来解释:紧接在一天的逾越节之后,就是连续七天的除酵节,但很多时候,人都称这整整八天为[逾越节](路二41,二十二1;徒十二3~4)或称那七日为[逾越节]Passover, Week,约十九14)。另一个不同的解释是,在第一世纪,犹太人跟从两种历法来遵守逾越节。根据这观点,耶稣和门徒是遵照某历法上的一个日子,在他被钉十字架前吃逾越节的餐。而大部分百姓,包括法利赛人,却跟从另一种历法,宰杀逾越节羔羊的日子正正是耶稣受死的那一天。

 

a.       门徒为逾越节筵席作准备  二十二7~13 尽管耶稣正为自己的受死作最后的准备,但他依然做出一些奇异的事情。在这里,耶稣吩咐彼得和约翰前往预备逾越节的筵席时,他们所遇见的,正是耶稣已告诉他们的。一个拿着一瓶水的男人,是易于确认的,因为通常都是由妇女从井里打水拿回家的。两个门徒要去告诉那房子的主人:夫子要使用他的客房,与他的门徒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这房子的主人必定是个相信耶稣的人,因为他让门徒在他家中为耶稣预备逾越节的筵席。

b.       耶稣在筵席中的教训(二十二14~38

二十二14~20 耶稣教导属他的人,他的受死意味着新约(New Covenant)的开始。饼和葡萄酒的象征意义,是表明耶稣的身体和血在设立新约上是必需的。

  耶稣对神国的最后教训,也在这最后的餐筵中说出。全本路加福音书,筵席都是含有象征意义的。耶稣和他的门徒(现在才称为使徒;参六13,九10,十七5,二十四10)一同坐席。

耶稣享受与这些相信他所宣讲的神国信息的人相交。他们都是跟从他的人,知道他就是真正的弥赛亚。他们也是为了跟从他而撇下一切的人。他们为着一个迥然相异的门徒观念而被召。耶稣宣告这是他最后一次与他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直到一切都成就在神的国里为止(二十二26;参第18节)。在旧约中的许多事件(包括逾越节在内)都指向耶稣的事工以及他所要开创的国度时期。当他的国度来到时,逾越节的真义就得以实现,因为神必带领自己的百姓稳妥地进入他们的安息。

  饼和酒都是普通的东西,在当时的文化里,不只在逾越节筵席上,而是在每餐中皆有。这些饼和葡萄酒,象征着主的[身体](为全国而牺牲的)和他的{}。他是除去那以色列和全世界的人之罪孽的(约一29)牺牲的羔羊。新约(在旧约中曾多次提及,而最显著的是耶三十一31~34)乃是引入国度时代的先决条件,是藉着耶稣的牺牲而设立的(路

二十二20),也是为着以色列人民族的重生,和圣灵内住在这民族中的每个人心里而预备的。教会时代的信徒同样分享了这重生和圣灵的内住(林前十一25~26;林后三6;来八6~7)这属灵福泽。

   二十二21~13 现在耶稣指出,在同吃逾越节筵席的一个门徒是出卖他的人。在耶稣的受死上,犹大的责任以及神至高的计划是并列的(第22节)。耶稣必定要死,因为他的死是全人类救恩的基础,而且是要除去罪咒的唯一方法。但出卖他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上责任。门徒显然完全信任犹大,因为他们对谁会作这事毫无头绪(第23节)。

   二十二24~30  因着耶稣刚才已曾提及他们其中一人要出卖他,而门徒却在这时候,争论他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这有点使人惊讶。耶稣便告诉他们,这思想与异教徒所想的相似,而弥赛亚的跟从者不应思想这样的事情。他的每位跟从者都应该渴想成为服事人的,而不是期望成为大的;因为耶稣在他们中间也是入同服事人的(diakonon,[谦逊的服事],第27节)而门徒应渴望酷似耶稣。最后,他们将会在神国里得着尊荣的地位,因为他们在耶稣受磨炼(苦难)时与他同在。他们必与耶稣相交,并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参太十九28)。

  二十二31~34 耶稣揭示彼得会在当天晚上鸡…..叫以先三次否认他。然而,耶稣向彼得保证,尽管撒旦渴想筛门徒(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使他们陷于困境),但彼得的信心仍不会失败。他必被重新坚立(回头)而成为门徒的领袖(亦即这群弟兄的领袖)。但彼得抗议,他认为自己是坚强的,并表明自己为着耶稣的缘故,就算下监或受死都是愿意的。

 

  二十二35~38  耶稣对自己的门徒指出,当他们与他在一起,以及被差遣往外为他工作时(参九3),他们并没有缺少什么,然而,现在他将要离开他们,他们必须为自己的事工作准备,包括携带钱囊…..口袋和刀(为作个人保护之用)。耶稣快将受死并被列在罪犯之中(引自赛五十三12)。

   当门徒回到,他们已有两把刀时,耶稣就回答说:够了。这回答最少有四种不同的解释。(a 有人了解这说话是耶稣对门徒的责备。若是这样的话,耶稣的意思就是:[这类谈话已足够了!](Leon Morri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Luke: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p. 310)(b) 另一些人则了解这说话乃是表示一个事实,即使是两把刀已足够显示人类在阻止神要基督受死这计划上的无能。刀剑并不能阻止神的旨意和计划。(c)耶稣只是简单地说,两把刀已够他们十二个人使用了。(d)还有一些人视这子句是与引述自以赛亚书的经文有密切关联,他们理解耶稣的意思是:因着拥有这把刀,他们会被被人视为违法者或犯罪。而第四种观点似乎是较可取的。

 

(2)       耶稣在橄榄山上(二十二39~46

(太二十六36~46;可十四32~42)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事迹是只见于对观福音而不见于约翰福音。然而,约翰却只记载耶稣进到[一个园子],因着耶稣[常与和门徒在这里聚集],故此犹大[也知道那个地方](约十八1~2)。耶稣在他最后的时刻中,竟有一段时间是在一个花园中面对试探,这事实可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路二十二46)。人堕进罪中是因为在一个花园中的试探(创三)尽管在这花园中有进一步的试探,但人被拯救于罪中的事情却在此开展。[最后的亚当](林前十五45),耶稣,并没有在试探中失败,反而顺服神的旨意——这是第一位亚当未能做到的。

二十二39~44 路加说那个地方是橄榄山。马太和马可指出那个地方名客西马尼,意思是[压橄榄机]。那[花园]就是在橄榄山上的一个橄榄园(约十八13)。

耶稣为求撤去那苦难而逼切祷告,但他却把自己交托了他的父。因门徒睡着了,耶稣独自祷告并饱受放弃天父计划这试探的冲击。这计划就是神子必须为背负全世界的人之罪而受死。他祷告的用语,正表明他所关系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天父的利益(路二十二42)。唯独路加记载了有一位天使在园中服事耶稣(43节)。耶稣极其伤痛,他的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加可能在暗示神对亚当犯罪后所说的话:他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三19)。

二十二45~46 耶稣见门徒因为忧愁都睡着了。门徒极度沮丧,是因为耶稣的教训——他必定会死。他们不但在肉身上有危险(这是必然临到他们的);并且也要面对属灵上的危险,一如试探在园中的猖獗般耶稣两次告诉他们要祷告,免得他们入了迷惑(4046节)。

3,耶稣被卖(二十二47~53

    (太二十六47~56;可十四43~50;约十八3~11

  二十二47~53 路加记载耶稣被卖和被捕的三个单元。第一,耶稣知道犹大会出卖他(47~48节)。有许多人,包括宗教领袖(第52节)和士兵(约十八12),在犹大在他们前头的带领下走进园子来。犹大与他同来的人相约的暗号——他会与他们要逮捕的那位亲嘴。从耶稣的说话,显示他已知道一切有关被卖的事情,包括了犹大的秘密暗号。

第二,即使在逮捕过程中,耶稣对人仍然满有怜悯(路二十二49~51)。当彼得用门徒所拥有的一把刀(路二十二38),把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约十八10)的耳朵削掉后,耶稣仍治好那人。

第三,耶稣指出宗教领袖的虚伪(52~53节)耶稣问他们,为何不在白天,当他在殿里教训人的时候捉拿他?理由是明显的,因他们惧怕百姓,以致他们要等候机会,可秘密地逮捕他(十九48,二十19,二十二2)。所以,耶稣能够这样告诉他们: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第53节)。他们不但在黑暗的环境下来到,并且也正在为黑暗的势力效劳,而要杀害弥赛亚。园子内发生的事情必须放在凌晨二时三十分前结束,因为耶稣的六次审讯在清晨完成,而在早上九时被钉十字架。园中的逮捕是非法的,因为这是在晚上进行的,而且是透过一个被雇佣的主控人来完成。

 

 

4.       耶稣接受审讯(二十二54~二十三25

耶稣一共面对六次审讯:三次在犹太人的官员面前,另三次在罗马人的官员面前(请参太二十六57~58 附近有关这些审讯的列表)。路加只记载了三次被犹太人审讯的其中两次。

 

(1)       在大祭司的住宅里(二十二54~65

(太二十六57~75;可十四53~5465~72;约十八12~1825~27

  二十二54  耶稣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住宅里(太二十六57;约十八13;参路三2之注释,并参徒四5~6附近亚那家族表)。但耶稣首先被带到具有影响力的亚那——该亚法的岳父面前(约十八13)。彼得直到这时候仍然忠于自己的说话(路二十二33):纵使可能因耶稣而死,但他仍跟着耶稣。

   二十二55~62 但正如耶稣所 预告的(第34节),彼得在数小时内会三次否认他。彼得的否认是渐次激烈的(57~5860节)。在鸡叫之后,耶稣转过身来看彼得。事件的组合加上耶稣的一望,使彼得想起耶稣在较早前, 就是在黄昏时曾说的话。彼得立刻明悟自己所做的事情。他的痛哭表示他对否认耶稣的事实感到极度的伤心。

   二十二63~65 当耶稣在大祭司的住宅中,开始被看守的人虐待。他们戏弄他和打他,蒙着他的眼,并以嘲笑的口吻问:若他是先知,便告诉他们是谁打他。他们显然知道他的声称,只是他们对真实的预言有误解而已。

(2)       在公会里(二十二66~71

(太二十六59~66;可十四55~64;约十八19~24

二十二66~67  公会(由长老组成的议会)是犹太民族官方的司法组织。这议会是他们的终审庭。倘若公会发现耶稣有罪,这就是最后的判决——即全国都判定他有罪。他们在天亮时集合,因为在晚上召开会议是非法的。公会想知道耶稣是不是(若是)基督,换言之,他是否真的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在这时候,他们对其他的控告都不感兴趣。因为公会知道耶稣曾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他们可能是给他一个撤回自己主张的机会,亦可能是要在他的跟从者面前羞辱他。

二十二67~70 耶稣确认他作为弥赛亚的权柄,就是那位经过死亡,复活和升天后,坐在神权能的右边(一个尊贵的位置)的弥撒亚(参诗一一01;徒二33,五31;弗一20;西三1;来一3,八1,十12,十二2;彼前三22)。同样,他坦然地告诉公会,他就是神的儿子。

二十二71 公会认定自己已得着所需要的一切见证。在他们看来,耶稣犯了亵渎的罪;因此,他们便准备个把他交给罗马当局。公会能够作出定罪的裁决,但这这时候,犹太人并未获赋予执行死刑的权柄,只有罗马当局才能够执行死刑。纵使耶稣曾行过弥赛亚式的神迹,但民族的领袖仍拒绝相信。他们代表着自己的整个民族来拒绝基督。

(3)       在彼拉多面前(二十三1~7

   (太二十七1~211~14;可十五1~5;约十八28~38)

  二十三1~7 公会同意把耶稣解往罗马当局。在到达犹太总督,彼拉多面前时(三1;参十三1),犹太当局却诬告耶稣。他们说他反对纳税给该撒,而耶稣所说的适得其反(二十25)。而亵渎的控告是,他说自己是基督,是王——他们的说话听起来仿似耶稣就是一个叛民般(二十三2)。彼拉多清楚声明,耶稣就是无罪的(第4节)。然而,因着犹太人领袖继续坚持耶稣有罪,于是彼拉多就把他送到[加利利的分封王](三1),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

(4)       在希律面前(二十三8~12

   二十三8~12 耶稣曾告诉彼拉多自己是谁(第3节),但对于这位只指望看他行…..神迹的希律,耶稣却多次拒绝作答。希律藉着参与戏弄,把耶稣装扮成一个虚假的王,来表明自己对耶稣的真正感受。然后,希律没有经过审核审判,就把耶稣送回彼拉多那里去。

(5)       在彼拉多面前等候审判(二十三13~25

(太二十七15~26;可十五6~15;约十八39~十九16

  二十三13~17 彼拉多告诉百姓,除了责打和把他释放以外,他就不能对耶稣再作甚么,因为他并没有查出他(耶稣)甚么罪来。而耶稣也没有作过什么该死的事(第17节在很多手抄本中是被略去的。)

  二十三18~25 尽管耶稣被罗马当局证明没有做过什么该死的事,但犹太人仍然喊叫要释放那恶名昭彰的叛乱者,巴拉巴,来代替耶稣。使人感到诧异的是:百姓竟然要一个叛乱者和杀人犯而不要弥撒亚在他们当中。他们宁愿与那能够赦免他们众罪的一位。彼拉多渴望释放耶稣,于是他第三次肯定耶稣是无罪的,但最后,他屈服于他们所求的…..把耶稣交给他们。

5.       耶稣被钉十字架(二十三26~49

(太二十七32~56;可十五21~41;约十九17~30

  在罗马帝国中,钉十架是执行死刑时常用的方式之一。它大概是罗马人所知道最残忍和最痛苦的致死方法之一。钉十架是那些犯罪严重的罪的罪犯而设定的,而法律规定罗马公民不能被钉。钉十架致死通常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但耶稣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死亡,是因为他甘愿[短了气](受死,第46节)。

二十三26~31 一个来自北非洲的古利奈人,西门,被逼背负耶稣的十字架朝着刑场走了一段路。在路上,耶稣警告百姓,有关他们所要面对的逼害,因耶稣要上十字架,神的国度被搁置了,而灾难的时刻将会临到这民族身上(参何十8;启六15~17)。当耶稣在肉身出现,他的信息且被拒绝;在将来的日子里,岂不是更要被拒绝(路二十三31)!

   二十三32~43 路加并没有像马太和约翰般说明:耶稣的受死如何应验了旧约圣经。反之,路加的目的是表明,即使耶稣面对死亡,他仍是那位赦罪的弥撒亚,耶稣求父赦免那些杀害他的人(第34节),他又赦免了那位与他同受死刑的人(第43节)。甚至在临终前,耶稣仍然有能力使人与神和好。但官府……嘲笑他(第35节),兵丁……戏弄他(36~37节),而与他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也讥诮他(第39节)。

   二十三44~49 路加提及在耶稣死时所发生的四件事情。第一,当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发生了两项具象征意义的事件。遍地都黑暗约有三个小时,从正午直到申初(下午三时)。

 

       耶稣曾向那些逮捕他的人说:现在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二十三53)。因着他的被钉,黑暗便得以掌权。另一个象征性的事件是,圣殿里的幔子裂为两半,这幔子是把至圣所和圣殿的其他地方分隔开的。这幔子使人与神临格的地点分隔。幔子是从上而下裂为两半的(太二十七51),这象征了这个事实:如今,因这耶稣的受死,人不用藉着献祭的制度,而可以更自由地亲近神了(参罗五2;弗二18,三12)。耶稣使人能够与神建立正确关系的那唯一而必需的祭牲。

   第二,路加提及耶稣受死这事情的出现,是因为他愿意这事发生。他甘愿舍去自己的生命(参约十1517~18)——呼出最后一口气(气就断了;路二十三46)。

   第三,甚至一个罗马的百夫长也注意到耶稣真是个义人,换言之,是无罪的(路二十三47)他还归荣耀与神,正如路加福音中其他许多人所作的。

第五,   目睹耶稣受死的众人都怆然泪下(48~49节)。

 

6.       耶稣被埋葬(二十三50~56

(太二十七57~61;可十五42~47;约十九38~42

二十三 50~56 四卷福音书的作者都详述耶稣的被埋,为的是表明耶稣真的死了。倘若耶稣并非真的死去,这一切为他殡葬而做的准备功夫都是多余的。弥赛亚的死是必须的,否则,复活就不能够发生了。

有趣的是:当公会要求处死耶稣时,其中有一位议士,约瑟,并不赞同。他素常盼望神的国,并且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他是耶稣的秘密门徒(太二十七57;约十九38)。由于爱耶稣的缘故,他将耶稣葬在他的坟墓里(太二十七60)。

  耶稣在安息日前的预备日(大部分人都假定这是礼拜五)死去。

 

B.      耶稣的复活和显现(第二十四章)

路加在最后一章里,记载了几个人与复活的弥赛亚相遇的亲身经历。在每个事例中,这些人都是因着耶稣的受死而感到沮丧。但当他们与主相会后,他们就喜乐和赞美神。(参太二十八1~4有关耶稣复活后所发生之事件的列表。)

 

1.       那些妇女和那几个门徒(二十四1~12

(太二十八1~10;可十六1~8;约二十1~10

  二十四1~9 首先知道耶稣复活的,是那些忠心跟从耶稣的妇女。他们率先发现复活的事情是由于他们热爱耶稣。当他死后,在七日的头一日,她们带了更多的香料来作耶稣殡葬之用(参二十三55~56)。但他们寻找时却发现耶稣的尸体不见了,而看见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这显然是指着天使说的。这两个人提醒她们关于耶稣曾言及自己的被钉和复活(九31,十八31~34)。这些妇女便回去向使徒和其余的人汇报她们所看见的(二十四9)。

   二十四10~12 使徒并不相信这些妇女所带回来的汇报,因为他们这些话,似是胡言。这是因为他们曾经看见耶稣受死,也看见他的身体被安放在坟墓里。但彼得却起来跑到坟墓前,并发现妇女所言属实,可是他仍然不明白所成的事。

 

2.       耶稣向他的跟从者显现(二十四13~49

在这两次显现中——向两个人(13~35节)和向聚集的门徒(36~49节)——耶稣从旧约圣经中教导他的跟从者一些已经成就在他们中间的事情。直到耶稣从旧约圣经中解释完弥赛亚必须受死之后,他的跟从者才开始明白过去几天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

(1)    耶稣向两个人显现(二十四13~35

(可十六12~13

 二十四13~16 耶稣的两个跟从者往以马忤斯去,一个离耶稣撒冷(西北)约有二十五里(约七哩)的地方。他们正谈论这几天所发生(遇见)的一切事,就是耶稣已经复活的汇报(19~24节)。当耶稣与他们联袂而行之时,他们不能辨认出他。

   二十四17~24 当耶稣请他们告诉自己:他们在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们便将那时候,大部分百姓相信耶稣的观点一并提及。两人中,有一个名叫革流巴,他说:他们正在谈论拿撒勒人耶稣的事。革流巴评论这位同行者,他在耶路撒冷作客,而不知道在那里发生(出)的事,可算是唯一的一位了。藉着这问题,路加把论点导往耶稣的事工和受死是城内众所周知,也是大部分国民所知的事上去。因而整个民族皆有责任来接纳这位弥撒亚。

  这二人补充说:是祭司长和我们的官府把他解去定了死罪的。连同许多别的人一样,这二人也猜想耶稣就是那位要救赎以色列民的人,和引进神国的弥赛亚(参二30西面的说话和二38亚拿的说话)。他们甚至提及他们直接从几个妇女身上得知复活的信息。但尽管是这样,他们的脸上却带着愁容(二十四17)。

  二十四25~27 耶稣责备他们的不明白和不相信。他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指着他所说的话,都向他们解释。他暗示这两个门徒应从旧约来明悟所发生的事情。

  二十四28~35 直到耶稣 和他们一同擘饼之后,他们的眼睛就明亮了,这才认出他来。他们与耶稣同行的经历,使他们急忙返回耶路撒冷(约七哩),并向十一个使徒和那些聚集的人确定复活的事情。现在这两个人承认耶稣复活的报道是真实的,因为他们亲身认出了耶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门徒,现时最低限度已拥有耶稣复活的三个报告:几个妇女、彼得,以及革流巴和他的同伴,但他们仍是不明白(参38节)。

(3)       耶稣向聚集的跟从者显现(二十四36~49

     (太二十八16~20;可十六14~18;约二十19~23

      在这次显现里,耶稣以三件事来证实自己。

二十四36~43  第一,耶稣向他的跟从者证明自己真的已经复活了。他不但站在他们当中使他们能够看见他和他的伤痕(39~40节),并且也在他们面前进食(一片烧鱼),藉此表明他不是魂(鬼魂)。

  二十四44~47 第二,耶稣向他的跟从者指出写在旧约中,一切有关弥赛亚的事实。在耶稣的时代,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有时候就是指旧约圣经的三部分。(然而,更常见的是:当人说摩西和众先知的时候,就已经包括整卷旧约圣经了;例如,第27节。)换言之,耶稣是从旧约中的不同部分(例如,申十八15;诗二7,十六10,二十二14~18;赛五十三,六十一1)向他们指出,自己就是弥赛亚,并且他必须受苦及从死里复活(路二十四46;参第26节)。因着他的受死和复活,这悔改赦罪的信息,便要奉他的名向万邦传扬。从耶路撒冷起,是因为他们是耶稣受死和从死里复活的见证人。这成为了路加第二卷书的大纲(徒一8)。

  二十四48~49 耶稣吩咐他的跟从者留在耶路撒冷城里,直到得着从上头来的能力,清楚是指着父所应许的圣灵(参徒一8)说的。

3.       耶稣离开他的跟从者(二十四50~53

(可十六19~20

二十四50~53 耶稣在伯大尼的对面,就是在橄榄山上,被带到天上去了(参徒一9~11)。门徒以敬拜,大大的欢喜和继续在殿中称颂神作回应。正如在路加福音中常见的一样,信徒都是不断以喜乐(参路二18之注释)和颂赞来回应耶稣。这态度为路加下一卷预备了舞台,它就是以耶稣的跟从者留在耶路撒冷等待圣灵的将临(徒一4~14)为序幕。

 

 

参考书目

Caird , G.B. Saint Luke. Westminster Pelican Commentarie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8.

  Danker, Frederick W. Jesus and the New Age according to St. Luke: A Commentary on the Third Gospel. St. Louis: Clayton Publishing House, 1980.

   Ellis, E. Earle. The Gospel of Luke.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Rev.ed.Grand Rapids: Wm.B.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74.

   Fitzmyer, Joeph 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I-IX).The Anchor Bible.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 Co.,1981.

   Geldenhuys, J.Norv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Luke. 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51.

   Godet, F. A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Saint Luke.2 vols. 5th ed.Reprint .Greenwood, S.C.:Attic Press,1976.

   Hendriksen, William.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1978.

   Ironside,H .A.Addresses on the Gospel of luke. 2 vols.New York: Loizeaux brothers,1946.

  Mashall, I. Howard.The Gospel of Luke.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B. Erdmans publishing Co.,1978.

  Morgan,G.Campbell.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Old Tappan,N,J.: Fleming H.Revell Co.,1931.

   Morris, Le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Luke: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74.

  Plummer, Alfre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Critical Commentary. Edinburgh: T.& T.Clark, 1901.Reprint. Greenwood,S.C.:Attic Press,1977.

  Safrai, S.,and Stern, M.,eds.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First Century. 2 vols.Assen:Van Gorcum& Co.,1974,1976.